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以汉族为中心的种族革命为口号,推进反清斗争,然而武昌起义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宣示“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一律平等”。这一变化
A.标志着民族民主意识开始形成B.有助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C.反映了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D.是革命党与清政府妥协退让的结果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临时约法》的制定机关参议院代表的广泛程度颇为不同:参议院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成员占38人,占比为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比81.67%;42名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中,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比88.10%,35岁以下的有30人,占比71.43%。这些人有革命的热情,有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制定约法时,意见往往“高度一致”。

——摘编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进步吗》

材料二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1)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制定者的构成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征,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该政治体制。
2020-11-3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08年,马星驰在《神州日报》上发表了下图漫画《图穷匕见》。该漫画意在
A.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失民心B.讽喻清政府官场政治的腐败
C.揭露清政府政体改革的实质D.反映广大民众抗拒政治宣传
4 .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2020-10-23更新 | 152次组卷 | 29卷引用: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代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诬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材料二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1)阅读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客观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试从经济、社会习俗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20-21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辛亥革命相关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内惩国贼,外争国权D.打倒列强,除军阀
7 .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这样一篇评论:“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中国,总之就是这个中国,决心要这样做。中国已经高高兴兴地着手做这样伟大的事情。”材料表明
A.英国不赞同中国实行共和政体B.英国对两种政体的衔接有疑虑
C.当时中国共和理念已深入人心D.英国十分惋惜晚清政府的失败
9 . 辛亥革命后,据当时《独立周报》记载,有人曾与农夫交谈,问其代议制及选举投票的好处,农夫皆瞪目而不解,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这说明
A.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需先解决土匪问题
B.《独立周报》认为共和政治不适合中国
C.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的影响极其有限
D.当时的中国农民反对民主与共和的政治
10 . 1911年11月7日,上海《民立报》刊登“北京专电: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藏匿使馆”,11月29日又刊登“北京专电: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还配发短评《汉奸之末路》。这说明当时
A.舆论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B.民主共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C.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报刊报道的事件都未加以求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