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 .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2019-01-30更新 | 4231次组卷 | 78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海南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021-09-06更新 | 6265次组卷 | 45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
3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时搜集到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国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二   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当然,它们在发生变化,但却不是作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

——【美】沙培德《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尚未完全成功时,已有人注意到这场革命的进度之快。《申报》在1911年底撰文称:“数千年相传之专制国,一旦水逝云卷而去,数千年未有之共和国,一旦风驰电掣而成,诚列强所不信,抑亦吾同胞梦计所不及。”……考虑到革命爆发前朝野各方的内部情形,这一现象显得颇为奇特。就革命党人而言,在广州黄花岗暴动之后,同盟会处于组织分裂状态,武昌起义恰在革命低潮时期爆发且席卷全国。在李大钊看来,辛亥革命“成功之速,世所罕觏”,且“平心论之,清室非有凶暴之君,民军不过一旅之众。而黄鹤楼头,一呼百应”。他认为,这种难以索解的局面乃是“国民思想之变化”所致,由于“前代思想半遭破坏”。天下、朝廷两词曾是本土政治言说的基本要素,但在20世纪初逐渐从意识形态层面淡出。天下的淡出使得朝廷走向无用,乃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当“国民”普遍接受西式的民族和民主话语时,清室“王气”的零落已难以避免。

——摘编自薛刚《从朝廷天下到国家社会》

材料二 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呈现出多重变奏的面貌:它从“政治革命”异化为“帝王革命”;它是清廷失政与专政孕育的革命;它是以民主立宪为最终目的的革命;它是“物质主义之革命”;它是“思想战”的爆发;它是开局有功、建设不足的革命。但他对革命伤心失望之余,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积极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认为辛亥革命实际上是“旧人行新政”,新瓶装旧酒、“以积极而无根柢无经验无条理无轨途,故纷乱至于此极也”、“吾国专制之毒,入人已深,一旦易名共和,而形成共和之内部分子,未尝受相当之磨折,俾与国体同化,则其杌陧凿枘,因不体合而生种种冲突,亦固其所。”“革命党人的奋斗各自为战,没有集合,没有纪律”以及“第实业不发达,教育未普及以前,仅仅依靠武力以获得者,其结果当不过如斯耳”。

——摘编自颜德如《革命的多重变奏:杜亚泉对辛亥革命的思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何辛亥革命在革命派力量低潮时爆发却又能迅速成功?
(2)根据材料二归纳,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有何突出特点?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毛泽东曾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综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留给中共哪些经验教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政治建设中的什么原则?这部约法的是什么性质的法律?它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
(3)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没有连年苦战、民不聊生,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文史参考》2011年第7期,作者傅国涌

材料二   起自19世纪中叶的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橘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提炼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在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辛亥革命为例,指出学习西方制度“全然不成模样”的原因,概括“第二次民族反思”的重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打响的这一枪,应该说不是一场无限革命,而是一场有限革命。……辛亥革命是有限的,它没有触动整个社会的结构,没有把社会翻一个底朝天,它是相对有节制的。……让清朝退位,我们就结束,战争告一段落。这样一个有限目标,只是要把帝国变成民国,把王朝变成共和,这个目标是有限的,而且只停留在一个层面,就是政治层面,没有触动基本的儒家文化价值,它只是一个政治革命,民国不是打出来的,是谈出来的,是对话对出来的民国。

——摘自傅国涌《谈出来的民国:回望1911年辛亥革命》

材料二 地主士绅势力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农村的直接统治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打击的对象。但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地主士绅势力在辛亥革命中竟掌握了中华民国的基层政权。在辛亥革命时期,有的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有些人却从中捞取了很大的好处,有人对江苏、湖北三十八州县的57位实权人物的个人成分作过分析,其中士绅与立宪派、旧官僚合计为44人,占77%以上。

摘引自章征科《辛亥革命时期没有“大的农村变动”原因剖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成为“有限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辛亥革命“有限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8 . 辛亥革命探究
材料一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材料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问题: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微流血”的内涵与原因。
(2)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根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