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意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学者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变了的时代,变了的社会诉求,势必引起整个社会更大变化。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
B.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突出反映辛亥革命(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D.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2022-07-23更新 | 26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11年12月5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向英国政府报告:“中国所有口岸的海关税收现已完全置于海关税务司的控制下,供偿付和赔偿之用。”27日,英国第3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说:“各地革命政府都已确认自己的义务,把关税全部汇解总税务司账内,清政府也把北方各口岸税收交给税务司管理。”这表明(     
A.辛亥革命取得了英国政府支持B.英国意图维持在华的独霸地位
C.关税主权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D.政局变化未触动英国在华利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得以实现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021-08-26更新 | 494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月质检(二)文综历史卷
6 .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2020-12-07更新 | 1727次组卷 | 83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2018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
C.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D.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B.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使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2020-09-04更新 | 516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尚未完全成功时,已有人注意到这场革命的进度之快。《申报》在1911年底撰文称:“数千年相传之专制国,一旦水逝云卷而去,数千年未有之共和国,一旦风驰电掣而成,诚列强所不信,抑亦吾同胞梦计所不及。”……考虑到革命爆发前朝野各方的内部情形,这一现象显得颇为奇特。就革命党人而言,在广州黄花岗暴动之后,同盟会处于组织分裂状态,武昌起义恰在革命低潮时期爆发且席卷全国。在李大钊看来,辛亥革命“成功之速,世所罕觏”,且“平心论之,清室非有凶暴之君,民军不过一旅之众。而黄鹤楼头,一呼百应”。他认为,这种难以索解的局面乃是“国民思想之变化”所致,由于“前代思想半遭破坏”。天下、朝廷两词曾是本土政治言说的基本要素,但在20世纪初逐渐从意识形态层面淡出。天下的淡出使得朝廷走向无用,乃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当“国民”普遍接受西式的民族和民主话语时,清室“王气”的零落已难以避免。

——摘编自薛刚《从朝廷天下到国家社会》

材料二 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呈现出多重变奏的面貌:它从“政治革命”异化为“帝王革命”;它是清廷失政与专政孕育的革命;它是以民主立宪为最终目的的革命;它是“物质主义之革命”;它是“思想战”的爆发;它是开局有功、建设不足的革命。但他对革命伤心失望之余,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积极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认为辛亥革命实际上是“旧人行新政”,新瓶装旧酒、“以积极而无根柢无经验无条理无轨途,故纷乱至于此极也”、“吾国专制之毒,入人已深,一旦易名共和,而形成共和之内部分子,未尝受相当之磨折,俾与国体同化,则其杌陧凿枘,因不体合而生种种冲突,亦固其所。”“革命党人的奋斗各自为战,没有集合,没有纪律”以及“第实业不发达,教育未普及以前,仅仅依靠武力以获得者,其结果当不过如斯耳”。

——摘编自颜德如《革命的多重变奏:杜亚泉对辛亥革命的思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何辛亥革命在革命派力量低潮时爆发却又能迅速成功?
(2)根据材料二归纳,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有何突出特点?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毛泽东曾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综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留给中共哪些经验教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