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期望袁世凯反清,并表示让袁世凯做总统,以期尽快完成全国统一,达到“以和平改革命之功”的目的。黄兴也认为袁世凯是拿破仑、华盛顿,认为“今南北一家,总统得人,民国从此万年”。这表明当时
A.部分革命派未意识到革命的艰巨性B.清王朝统治基础遭到削弱
C.革命主要任务是结束军阀分裂割据D.袁世凯担任总统顺应民心
2022-01-19更新 | 36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玉林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021-09-06更新 | 6277次组卷 | 45卷引用:广西南宁市横州市横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开始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普遍建立
C.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使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束缚中解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有学者指出,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大起义和改朝换代的战争相比较,辛亥革命的斗争场景并不是特别的壮观与惨烈,但它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却不同寻常。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
A.成为中国历史变革的里程碑B.影响力不及历朝历代革命
C.是中国本土阶级斗争的反映D.具有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公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又一个根本颠覆。这两条虽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没有立即实现,但至少在法律上、观念上得到了认可,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对后来政治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十分深远。辛亥革命使人们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李文海《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
A.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2020-07-21更新 | 641次组卷 | 65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二上期段考历史卷
7 .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2019-01-30更新 | 2597次组卷 | 51卷引用: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东西方世界不同程度地巧妙运用妥协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年间的这个妥协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点,不论是革命党人,还是新军,还有立宪党人,当然还有清廷,都有所坚持,有所妥协。

——马勇《辛亥革命的发生与结束》


材料二 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

——根据《美洲史》和1787年宪法整理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的“有所坚持,有所妥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哪几对矛盾? 1787年宪法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