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1911年11月11日,时任山东巡抚的孙宝琦致电清政府:“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材料反映出(     
A.四川保路运动影响力大B.南京临时政府已得到普遍认可
C.三民主义得到广泛认同D.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2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辛亥革命时说: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学习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他意在表明(     
A.西方的先进制度并不适合中国B.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的国情
C.民主共和理念在中国没有根基D.国家政体需尊重历史不可更替
3 . 武昌起义后,鄂、湘、赣用十八星旗,粤、桂、闽、滇、黔用红、蓝、白三色旗、江、浙、皖等省多用五色旗。此外,还有引申天下大同的井字旗,光复旧物的白旗。这表明
A.南北方都成为革命中心B.民族国家观念增强
C.革命发动了大多数群众D.五族共和局面形成
4 . 191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 “我的一个朋友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 “我的朋友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 “我和很多朋友一直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 “报纸上说孙中山已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四人表述的情况,不可能的是( )
A.张义B.李辛C.王平D.赵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