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4-01-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纲要上·期末考前必刷专题之必考主观题20题专训
2 . 从清朝前期到后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经过了截然相反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袛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摘编自《清史稿》


(1)指出材料一所说的政府机构,并简析这一机构的出现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下表所示是部分历史学者对清末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学者描述
龚书铎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行为
金冲及在人们对旧政府的普遍愤怒中,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了,美、法所代表的共和政体为许多人所憧憬
(2)写出材料二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及其导火线。并对材料二中“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了”谈谈你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二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基本的原则?
(2)根据史料二,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有何特点?
2023-09-1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8课学习讲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材料一   陈天华(1875-1905年),湖南新化县人。陈天华十五岁开始读书,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学堂后,“慨然欲任天下事”,此后,赴日本留学,逐步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陈天华呼吁全国人民“效命疆场”,保卫祖国,感慨当时国家“主权丢矣,利权去矣”,认为只有反帝才能维护近代中国的独立。他历数封建专制的弊端,依据近代西方民权理论,指出“专制之为祸烈矣”,惟有民权制度才能立国。陈天华认为各民族都是“同等之国民”,不应有等级之分,“鄙人以排满也,非如倡复仇论者所云,仍为政治问题也”。他的“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的主张,就是认为只有革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命,中国才能获得独立。

——摘编自肖万源《陈天华思想研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为《民报》所写的复刊词中说:“余维默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旧民族、日民权、日民生。”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问题的提出,帮助人们从千头万绪的复杂社会现象中抓住了要点。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材料三 清末新政是晚清王朝从1901-1911年所进行的十年改革。其内容如下

主要内容主要措施
教育1901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继续派遣留学生。1904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6年,废除科举制。
军事1903年,设练兵处。全国编练新军36镇,凡45万人。
经济提倡和奖励实业。1903年设立商部。1906年,成立农工商部。
政治裁汰冗官冗衙。1906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1911年,组建内阁(皇族内阁)。

材料四   “接受新知识的青年,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先锋”。“当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新军成为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力量”。

——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作用

材料五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六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命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证再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材料七 辛亥革命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如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摘编自张海鹏《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新政特点。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
(4)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哪些措施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5)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的理解。
2023-09-0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18·纲要上第18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妇《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并简述其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文化革命。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昌起义前6日,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旋律则是由清宗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家曲调。歌词:“巩金瓯,承天峙,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译文: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上天的护佑。民众万物皆欣喜欢悦。喜见大众同袍,我们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蒙上苍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川流不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国歌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导向,指出这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变迁。
(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并评价其实践效果。
23-24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汉首义”(或“武昌首义”)的正式提法,较早见于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发布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书云:“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1912年4月1日在《批马伯援等呈》及《令财政部拨给武汉死义烈士遗孤教养所经费文》均称“民国开创,武汉实为首功。”……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一种力量推动的单向、直线式进程,而是由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自冯天瑜、李小花《辛亥首义的历史意义和开创性贡献》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又指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简述“武昌首义”的含义。结合所学,指出“共同作用”于武昌首义的“各种力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的具体体现。结合所学,说明在“孙中山开始的”这次革命中取得了怎样的实践成果?
2023-07-24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上第18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有权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官制禄,黜陟百司,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恩赦,总揽司法权及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并且“用人之权”,“国交之事”,“一切军事”,不付议院议决,皇帝皆可独专。另外,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的义务。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加之浓烈民族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

——摘编自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体现民主。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根据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目的和历史地位。
2023-07-21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纲要上第18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在为《民报》所写的复刊词中说:“余维默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旧民族、日民权、日民生。”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问题的提出,帮助人们从千头万绪的复杂社会现象中抓住了要点。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命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证再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10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10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二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税,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摘编自1689年《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缔造的“新的体制”是什么,回答“国家的权力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