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革命是一场连续的、递进的革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只有将三次革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才能洞察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

——据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史学研究领域,“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是经常被采用的两个历史分析维度,“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可能出现相一致的结果,也可能出现相背离的局面。如:清末新政,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成立“督办政务处”,定出改革方向,学习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新政”改革中,编练“新军”是内容之一,清政府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又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关系的模式,分析论证清末新政。(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恰当、论证合理)
2022-03-25更新 | 186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2022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叶圣陶日记(节选,农历1911年十一月—十二月初)

辛亥年十一月二十日

近日割辫甚多。校中学生殆已割尽。然亦有一般人冥顽不灵,牢种奴性,死留此一条亡国之纪念物。自命为不肯与世推移者。

十一月二十四日

鄂江战事现正在停战时期之中,而北方又有遣使来议和之事。夫停战议和本须有不得已之势,现双方立于反对之地位,非战争不可以解决者也。且在民军之初意,非欲成一大民主国乎?则北虏未去,民主国未完全,何可和也?

十二月初七日

傍晚出《民国报》第二期阅之。既更阅《民报》。

我国革命之首倡者实推孙中山,昨日由美抵沪,沪上人士均喜跃如狂。

近日军饷非常缺乏,我校中同学可排演新剧,得资助饷。虽一粟之于沧海,然心可少慰矣。于闻之大喜,即欲编辑脚本,用时事而寓劝化之意。在苏演数日,更可周历各乡,可以广教育,可以集多金。

十二月初十日

选举总统一事为历史所未有,亦民国之光荣。街头巷角,高竖五色之国旗,而各学校亦停课一日焉。

十二月十二日

有浙军十数人,持剪刀行,途次见有辫者,辄剪去之。被剪者已数十人。愿为辫子作忠臣者多趋避焉。

——摘编自叶圣陶(1894—1988)日记《辛亥革命前后》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初辛亥革命有哪些史料价值
4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在北京举办辛亥革命纪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61年第一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的会议,会议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1981年第二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过的人士、华侨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等出席会议。会议特别指出,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怀念,至今仍然是把中国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精神纽带。

1991年第三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会议,会议指出: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也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摘自张海鹏《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

2011年第四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活动。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说,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2021年第五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摘编自新华网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和当今现实意义,谈谈你对国家纪念辛亥革命的理解。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以为,革命是因为统治阶级“失道”“失人心”,社会矛盾激化到了无从解决的地步,民众才被迫揭竿而起的。这意味着革命是“发生”的,而不是“发动”的,是自然来临的,而不是人为制造的。其实革命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难以一概而论。有的革命是“逼”出来的,有的革命是“造”出来的,更多的革命恐怕是有“逼”有“造”,亦即朝野双方合“造”的。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 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革命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中外历史上的一次革命,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知评价辛亥革命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党之初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认知遵循阶级革命逻辑,把辛亥革命判定为一次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揭露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时代条件的局限性,来剖按亥革命失败的深层原因、论证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认知逻辑随着时代主题、工作重心、斗争要求的变化而转移,阶级革命话语淡出,民族复兴意蕴凸显,辛亥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功绩被重新挖掘。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认知遵循民族复兴逻辑,把辛亥革命看作近代以来民族复兴运动中一次伟大而艰苦的探索。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教程》等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提出一个评价性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清楚、逻辑明晰)
2022-10-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作者标题
①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012年)
②问昕《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2012年)
③张翔等《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基于1895-1926年宏观经济数据统
计分析》(2011年)
④关凤利《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2012年)
杨丽坤《论辛亥革命涤荡下的思想现代化》(2013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就材料二中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类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云南省部分文物单位。

重要历史事件和机构旧址陆军讲武堂旧址
蒙自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
滇西抗战松山战役遗址
畹町桥遗址(滇缅公路起点标志)
李公朴、闻一多殉难处遗址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纪念设施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纪念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
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
云南解放纪念馆
昭通市扎西会议纪念馆
名人故居朱德旧居、聂耳故居、罗炳辉故居
围绕“中国民主革命”,从中任选一处文物单位,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与该文物单位所蕴含历史信息密切相关的重要史实,并加以阐释。(要求:①写出所选文物单位和与其对应的史实;②阐释须包含所举史实的历史依据以及对该史实的评价;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高三下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部分组织创建概况

组织名称建立时间主要创建者主张
强学会18958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为中国自强而立。
同盟会19058孙中山、黄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永久黄”实业团体19147范旭东、侯德榜相信科学,实业救国,发展.化学工业,为社会服务
中国共产党19217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12宋庆龄、蔡元培、鲁迅争取人民权利,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抵抗日本侵略。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1李济深。宋庆龄坚持新三民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平。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同组织提出了不同救国主张。请任选一个组织,简析其成立的背景。(要求:明确列出组织名称,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进入中国近代,思想家们主要讨论的是社会政治问题。“爱国—救亡—独立”是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主流。大不列颠的大炮轰开了紫禁城古老而又厚重的大门以后,中国进入了灾难深重的时代,这是一个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像雷电奔驰般进行着。在一个亟须为国家与民族解除忧患的时代里,燃眉之急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使得思想家们无暇顾及,而把精力投入紧迫的社会政治研究与实践中去,进而各种思潮博弈开始。

——摘编自刘如梅、张韬《近代中国特殊国情下的思想博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近代思想家的社会政治研究与实践”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