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起点在哪里?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从1911年帝制瓦解开始,有人认为从五四运动开始,还有人深入到清帝国晚期的政治危机认为那里就已经蕴含着中国作为现代国的起源,但美国汉学家沙培德( Peter Zarrow)在其经典著作《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中,非常明确地将1895后作为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起点,他这一看法也自然有一番独特的道理。

——摘编自《人民日报论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角度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准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鄂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武汉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资料: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代表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开放汉口、九江等为通商口岸。

18613月,英国官员威力司等人抵达汉口,查看地势,立行通商,并在汉口圈划了租界地皮。次年,江汉关建立,开始征收关税。

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钢铁工业—汉阳铁厂,以及民用企业—湖北织布局。此后,以食品、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的工厂纷纷建立,武汉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中心之一,号称“东方芝加哥”。

1900年,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开始动工,武汉开始成为中国铁路的枢纽。此外,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成为武汉大学的前身。

20世纪初,清末新政期间,在谘议局代表赴京请愿时,汉口商界1万多人送行。1910年,武汉商民多次集会,抗议清政府“铁路国有”。

191110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脱离清政府。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10月占领武汉三镇,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汉口;次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下,以湖北总工会为代表的武汉各界人士,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运动,最终收回了汉口英租界。

19386月到10月,为保卫武汉,中国军队在武汉外围的长江两岸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血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战役。中国的空军、海军及苏联志愿空军也参加了战斗。

19475月,以武汉大学为首的全国各高校学生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以学生运动为主的第二条   战线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结束。1949516日,武汉解放。


请为小鄂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可从武汉与近代中国工业化、民主政治、民主革命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拢,实缘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在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

——摘编自黄克武、主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