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材料一   据《周礼》记载,在两千多年前,官方规定的跪拜礼仪就有九种不同的名目: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但是,这么多种类的跪拜礼仪并不是任何人可以自由选择、任意取之而用的。比方说,“空首”是头不至地的跪拜,最为方便,恭敬程度也就最低,成为君长对臣下的致意之用;头至地立即抬起为“顿首”,恭敬度就高些;而头至地还要稍作停留为“稽首”,恭敬程度最高,用作臣下对君上表达尊敬的礼节等等。在吃饭和喝酒的时候,无论是长辈为其夹菜还是递酒,都要先行跪拜才能品尝。

——摘编自韩鼎赢《传统长幼相见礼仪的终结与现代重建》


(1)依据材料,概括西周时期跪拜礼的特点。

材料二   1793 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来华,在谒见皇帝的礼仪上被中方要求其像藩属国一样三跪九叩,马戛尔尼表示可以像觐见自己国王那样行礼,这个答复使乾隆断然拒绝接见该使团。后来,马戛尔尼向乾隆施行的礼仪应该就是“长跪请安”的旗礼形式。同治十二年(1873 年),总理衙门与各国公使商定的《觐见礼单》中表明公使的觐见礼仪为五鞠躬。但是“此次觐见的礼仪规定被强调是一次清帝因各国需呈递国书而准许的特殊优待礼节,仅是一次特例而已,各国使臣以后不得援引为惯例,再行渎请”。

1891年,光绪皇帝接见六国公使。据晚清重臣荣庆记载,“总理衙门带使臣一员及翻译一员入,两大臣带引于前,自东门入,去帽一鞠躬,十二步二鞠躬,至主位三鞠躬,呈国书。”此次的觐见没有再像同治十二年一样进行几个月之久的礼仪交涉,而是作为无需商议的惯例来照行了。

——摘编自韩鼎赢《传统长幼相见礼仪的终结与现代重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清朝时期外国使节觐见礼仪的发展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   191666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去世,68日,国务院出台《丧礼大纲》八条,规定“凡官署营舰、海关下半旗,官吏停宴会、缠臂纱……民间辍乐七日,出殡日鸣炮百一响,京校辍课”。经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院商议后,决定葬礼“参酌中外典章”,中国礼典方面“只可酌采皇帝葬礼斟酌损益”,“其外国礼典则拟搜集德、美两国大总统国及各国元首之国葬礼互相参酌而成”。对此社会舆论极为愤懑,有人认为袁世凯“几如大行皇帝之丧礼”,诚为“民国之怪现象”。有人告诫议定袁氏丧仪诸人“勿忘项城(袁世凯)之死非于洪宪元年”,而是“中华民国五年六月六日”;将来“引项城灵柩出新华门者”,乃是“两行五色灿烂之共和国旗”。

——摘编自李斯涵《民国第一部〈国葬法〉的颁行与民初丧葬礼仪的变革》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袁世凯葬礼的不同主张?请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2-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主一词古已有之。在先秦文献中的含义是“民之主”,即最高统治者。Democracy一词传入中国后,被译为“民主”。民主在近代具有多种含义。据统计,1864年至1914年间,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含义时段人民统治与专制君主制相反的制度民选领袖君主
1864—18941232375
1895—19001496401027
1901—19083911210390
1909—191476490160

以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发展变化为视角,任意选取两个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任意选取两个时段进行解释)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目录(部分)

……
第三章   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
第四章   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第五章   中华宗藩体系的控败与转型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败亡
第七章   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
第八章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局
第九章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
第十章   义和团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第十一章 十年新政与清朝覆灭
第十二章 立宪运动与民间宪政诉求
第十三章 专制面临的挑战:新致的制度因境和伦理转提
……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概括上述目录中所反映的某一条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征并予以解读。(要求: 概括特征要鲜明,解读要全面且合理,)
2021-01-29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届高三1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亲历者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原因近果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政府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二   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的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50字左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把具有漫长历史的君主专制社会引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轨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首义起于武昌毫不奇怪,“九省通衢”的武汉开风气较先,群众爱国热情和进步思想也较浓烈。武汉也向有革命传统,1904年有了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1907年又进一步成立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需要长期准备和精细安排,文学社、共进会秘密经营多年,成功策反占半数以上的湖北新军,使新军成了武昌起义的主力,清王朝的军队竟然变成它自己的掘墓人。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

材料二 从此,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称为“民国”……尽管以后的历史实际常常名不副实,“民国”并不真正属于人民……人们毕竟不能低估君主专制主义的影响。在有形的皇权专制主义被推翻以后,无形的专制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却是难以克服的痼疾。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首义起于武昌”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辛亥革命的现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6 . “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题,具体指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生活的城市化、世俗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材料二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一个观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对材料二成果分类,多角度论证说明观点。)
2020-04-21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寒假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债作为晚清政府干预经济的强有力的财政手段,不可否认对晚清的政治改革起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却成为消解晚清政府统治的催化剂。就洋务运动而言,其四大军工企业的创办都与外债结下不解之缘。洋务外债在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吞噬和瓦解着僵化的政治体制。无论他们如何标榜“中体西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洋务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会冲击封建政治的外壳,导致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种社会力量的重新配置,在洋务事业中壮大的地方势力集团成为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强大力量。

——摘编自马金华《外债与晚清政局》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9-12-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