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这一辈子》上映于1950年,讲述了一位老警察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现象。电影梗概如下:

清朝末年,二十多岁的“我”失了业,经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巡警。那时,世道昏暗,民如草芥。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巴望有个好世道,不想秦大人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我”的希望成了泡影。1919年,北京爆发爱国学生运动,秦大人倒了台,“我”又成为巡警,还和学生运动领袖申远交上朋友。总想着世道会变样,谁知秦大人再度出山,官当得比从前更威风,“我”却被降为三等警察,妻子病死,留下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穷得难以为生。这时到处出现共产党,秦大人要抓共产党人申远,“我”却把他放跑了。不久,青天白日旗代替了五色旗。“我”的女儿大妞出嫁了,儿子海福继承父业,当了国民政府的警察,还和申远往来密切。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北平等地相继沦陷。日军抓走了“我”儿子的未婚妻小玉。海福经申远介绍,参加了八路军。不久,申远被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来接管北平。“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监狱,在牢里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新认识。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拢,实缘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在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

——摘编自黄克武、主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外国
1912年初,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6——1017年,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0年,中国百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1913年,世界首条汽车装配流水线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问世
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更加严厉地禁止了几种垄断行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将15亿人口卷入战争,数千万人死伤
1918年,美国议会批准了妇女的选举权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革命运动席卷全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8年,首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作为最高学术机构并规划全国科学发展
1921年,爱因斯坦以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20年代,欧洲经济迅速恢复,美国进入空前繁荣时期,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921年到1927年,意大利和日本相继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1933年,国民政府施行新税则,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1935年底,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80%
1931年,英国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的独立地位
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根据中国近代史就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整理

表格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子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主一词古已有之。在先秦文献中的含义是“民之主”,即最高统治者。Democracy一词传入中国后,被译为“民主”。民主在近代具有多种含义。据统计,1864年至1914年间,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含义时段人民统治与专制君主制相反的制度民选领袖君主
1864—18941232375
1895—19001496401027
1901—19083911210390
1909—191476490160

以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发展变化为视角,任意选取两个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任意选取两个时段进行解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西学的传播(部分)

对西学的称谓“夷务”、“洋务”、“西学”、“新学”
传入的新事物西装、西餐、西式家具、西式婚礼、汽车、电话、电报、西洋影戏
外来词流行语火轮车、逻辑、议会、同志、革命、德先生、赛先生、民主、苏维埃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三大民主革命高潮之一”。…… 1961年以后,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辨证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随着“文革”的到来,对辛亥革命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立足于批”。“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运用史实,就“文革”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进行探讨。(可以就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尽管孙中山名义上是领导人,他却未能控制全国。孙中山建立了一个新的政党——国民党,该党在1913年4月国会选举时获得了大多数席位。但是实际权力却掌握在官僚和军阀手中,他们几乎一直无视名义上在北京拥有统治权的国民政府。相反,他们残酷地掠夺农村,使中国陷入一种野蛮的无政府动乱状态中。1926年以前的民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要求:对作者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