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0,中国人的思想和政府体制由于受到外国的影响,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新旧名流,从高官到旧绅士、从工商业界到学生界,改变了语言和思想内涵,些机构以至于主要传媒也借此表达思想。在体制方面按照外国模式,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的政府组织,政变了形成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与制度。《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很多有识之士对1895年广州起义的失败扼腕叹息,叹其“事之不成”。这些变化都是革命性的。

——整理自[]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

材料二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使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永绝,1912年到1917,其间虽经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但并没有使民国中断,一个仅当了83天皇帝,而另一个仅12天就迅速收场,之后再无人敢问津帝制。没有了皇帝,帝国主义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工具,在中国也无法建立起稳定统治。中国工农红军成立后,穿梭于各军阀控制的交界处,如鱼得水。

——摘编自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利条件。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交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的变化。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叶圣陶日记(节选,农历1911年十一月—十二月初)

辛亥年十一月二十日

近日割辫甚多。校中学生殆已割尽。然亦有一般人冥顽不灵,牢种奴性,死留此一条亡国之纪念物。自命为不肯与世推移者。

十一月二十四日

鄂江战事现正在停战时期之中,而北方又有遣使来议和之事。夫停战议和本须有不得已之势,现双方立于反对之地位,非战争不可以解决者也。且在民军之初意,非欲成一大民主国乎?则北虏未去,民主国未完全,何可和也?

十二月初七日

傍晚出《民国报》第二期阅之。既更阅《民报》。

我国革命之首倡者实推孙中山,昨日由美抵沪,沪上人士均喜跃如狂。

近日军饷非常缺乏,我校中同学可排演新剧,得资助饷。虽一粟之于沧海,然心可少慰矣。于闻之大喜,即欲编辑脚本,用时事而寓劝化之意。在苏演数日,更可周历各乡,可以广教育,可以集多金。

十二月初十日

选举总统一事为历史所未有,亦民国之光荣。街头巷角,高竖五色之国旗,而各学校亦停课一日焉。

十二月十二日

有浙军十数人,持剪刀行,途次见有辫者,辄剪去之。被剪者已数十人。愿为辫子作忠臣者多趋避焉。

——摘编自叶圣陶(1894—1988)日记《辛亥革命前后》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初辛亥革命有哪些史料价值
3 .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

——摘编自任航《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

材料三   《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4 . 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县,其二是专制改而共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
2022高三下·上海·专题练习
名校
5 . 时代教育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引人深思。

材料一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的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力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1860年代,奕䜣等奏称:与外国交涉,必先谙其言语文字,设工同文馆,招考斗又、天文、算学,采西学、制于器力自强之道。

1898年,康有为奏称:西人之于民,皆思教之而得其用,教之以算数国史、天又地理、化光电重、内政外交之学,惟恐其民之不智。吾之教民,束缚于八股帖括之中,惟恐其民之不愚。

清末新政时期,学者倡议:“教育一事,当全国划一,故以颁教育制度力第一要务。”督学大臣张百熙等奏称: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拟学堂章程,颁行各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汇编》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军国民教育(偏于强身健体)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和根本。

——摘编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概述隋唐科举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2021-08-13更新 | 117次组卷 | 4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一轮巩固卷01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初,清帝退位,民国诞生,“共和”终于降临这片深受专制毒害数千年之久的苦难土地。“共和”是怎么来的?有说是“革命”革出来的;也有说是“妥协”谈出来的;还有人说,革命以“共和”为理想,而“妥协”恰恰体现着“共和”的真精神。

——摘编自《1912:辛亥革命是一场极好的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国家政治中的抗争与妥协”,自拟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2-05更新 | 198次组卷 | 6卷引用:【寒假自学课】高一历史寒假精品课(统编版纲要上)复习-第6讲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7 .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研究】

材料   对辛亥革命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将辛亥革命的研究推入一个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近20年来,学者们从国外资产阶级革命的横向角度和中国革命历程的纵向角度这两个方面对辛亥革命作了相当程度的比较研究。

(一)横向的比较研究艾周昌撰文对亚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辛亥革命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部分,对亚洲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起过一定的鼓舞和推动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积极支持过亚洲各国的革命斗争;辛亥革命对于破坏欧洲在亚洲的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章开沅将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作了比较研究,认为,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纲领方面和策略方面均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二)纵向的比较研究陈锡祺、桑兵对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作了比较研究,认为,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之间有着承继关系,辛亥革命如果没有太平天国革命的扫荡予以清政府的沉重打击,就不可能取得推翻清王朝、结束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的巨大成就。黎仁凯则着重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之间的重要区别,认为,孙中山发挥知识分子的优势,重视舆论宣传,利用知识分子指挥会党、策反新军是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重要区别。

——摘编自张艳华/章慕荣《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对辛亥革命进行比较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方法。请任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8-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 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 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2)材料二所列条文出自中国近代哪一部重要法律文献?指出其确立的政治体制及历史地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蒋廷敲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到国家兴亡”,该书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摘编自《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中国近代史》推介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农民反抗斗争不断,1851年,洪秀全率众进行太平天国运动。但是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可行又能动员广大农民的纲领,因而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最终这次伟大的农民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正如宋庆龄先生所言“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它的意义实极重大,因为至少在形式上,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使含有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家的专制政体消失,这正是世界史进步的一个碑石”。今持辛亥革命失败论者的一个依据是革命目标没有完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全面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预期目标。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所说明的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