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1 . 民国时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长城”牌香烟有一段广告文案,“君欲为国之长城乎?秦始皇筑长城为御外辱也,本公司之制造大长城香烟,亦所以塞漏邑,同胞顾名思义,当购吸长城香烟为国家实业之保障,是亦国之长城也”。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官僚资本日益发达B.民族资本实力雄厚
C.政府支持企业发展D.实业救国思潮盛行
2024-05-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1917年,荣宗敬出巨资40万元买下上海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纱厂,改名为申新二厂。当时,中国企业竟然收购日本企业,成了国人津津乐道的新闻。这可以用来说明(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民族工业获得发展
C.日本放松经济侵略D.实业救国取得胜利
3 . 1914—1918年间我国注册设厂183家,平均每年近37个,与之前相比明显增多。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1912年为80万吨,1919年增至330万吨。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A.清末新政的直接推动B.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C.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024-01-3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1924年,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两则启事:“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这两则启事反映了(     
A.民众民主意识觉醒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男女平等思想实现D.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2024-01-3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末民初的进口与出口】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出口丝绸而闻名于世界,到20世纪初期,中国生丝出口基本上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在另一方面,华丝在与日丝的国际竞争中连连受挫。1908年日丝的出口量已多于中国近3万担,中国原有的世界第一生丝出口大国的地位从此被日本所夺。到1925年日丝出口量已是华丝的2.6倍。民国初年,在中国出口商品中,生丝虽然仍高据榜首,其地位已然岌岌可危。1928年中国生丝出口43.5万担多,价值在15975万关两;1929年,生丝出口量略有减少,但价值却达到16420万关两。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中国生丝出口严重受挫,至1934年跌入谷底,出口值为2898万关两,仅是1929年的17.6%。1935年后华丝出口值略有回升。

材料二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

1894年

1913年

1921年

1929年

1936年

棉制品

32.2

19.3

23.6

14.2

1.9

棉纱

13.1

12.7

7.4

1.6

0.2

杂项纺织品

2.5

2.1

2.1

6.8

3.2

煤油

4.9

4.3

6.3

5.2

4.2

6.0

3.1

4.4

5.4

2.9

面粉

0.7

1.8

0.4

2.6

0.5

棉花

0.3

0.5

3.9

5.7

3.8

5.9

6.2

7.7

8.3

2.1

纸张

1.3

1.7

2.4

4.3

纸烟

0.1

2.2

2.8

2.1

0.1

烟叶

0.6

1.6

5.1

1.7

鸦片

20.6

8.1

0.0

0.0

0.0

木材

0.8

1.1

1.2

1.6

3.2

染料颜料类

1.5

3.1

3.3

2.2

3.3

机器

0.7

1.5

6.3

1.8

6.2

车辆

0.6

2.5

0.9

5.4

电气料及装置

0.5

1.6

1.4

2.0

金属及矿砂

4.6

5.2

6.7

5.4

11.4

2.0

1.7

1.5

1.9

1.1

合计占总进口值

95.9

75.9

85.0

74.6

67.5

——以上材料均摘自凤凰资讯《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丝绸出口受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民初中国进口商品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024-01-30更新 | 33次组卷 | 2卷引用:大题预测卷03(江苏专用)-【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6 . 据一些学者的统计和修正,从1894年到193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42.493亿两增至192.252亿两,净增了3.52倍。中国的人均GDP则由1894年的10.2两,增至1930年的40.8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放松侵略B.统一国家的建立C.官僚资本推动D.民族工商业发展
2024-01-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1913—1919年,我国年均注册工厂超70余家,年均工业增长率达13.8%(1912—1949年我国工业年均工业增长率为5.5%);期间还诞生了“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化工巨子”范旭东、金融巨擘周作民和陈光甫、“火柴大王”刘鸿生等。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社会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改善B.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独立自主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前景良好D.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前期政府想方设法破坏华侨社会,颁诏将海外华人召回或是行文至东南亚各朝贡国,要求押解华侨归国。……到了清朝末年,受到西方风气的影响,朝廷对护侨的态度也积极起来。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放宽华工出洋的限制,但同时要求地方大吏应与外国使节“会订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从这一年开始,清政府才开始意识到海外华人也是大清子民,需要庇护,清政府第一次从国际的法理的立场来关注华侨并对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相关政策加以保护。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经历了数次大规模内外战争,为了筹措经费可谓是绞尽脑汁。而在此时,华侨为了得到大清朝的承认和护佑,个个慷慨解囊,清政府发现海外华侨的捐款和汇款简直就是一座大金矿。

——摘编自劳焕强《小议近代中国移民政策与西方殖民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材料二   如果我们把“华工援战计划”视为中国参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结果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战期间,如此众多的普通中国人与西方社会亲密接触,这在历史上也是前416所未有的事情。……当华工回国后,他们给国内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以及变革的理想。随着大战的结束,留欧华工纷纷返回国内,他们的眼界已经扩大了许多。其结果是,华工愿意在创建世界新秩序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做出他们的贡献。……著名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专家周策纵指出,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上海工会的组织化以及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政府侨民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援战计划”对当时中国的重要意义。
9 . 下图是1913年—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状况信息,导致该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护国战争取得胜利B.西方列强忙于一战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D.南京国民政府推动
10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家奋发努力,改善企业管理,刻苦钻研本行技术业务,在全国人民民主爱国运动推动下,提出“国人愈爱国,国货愈宜精良”“出品精美,创造名牌”,打开产品销售市场。这表明(     
A.爱国情怀助推民族工业发展B.民族企业资本实力不断壮大
C.民族工业摆脱技术落后局面D.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2024-01-24更新 | 14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