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如在中国实行“一君之政”,应当按照英国模式。今日之中国,能开金矿,则用金,莫大之利也;能兴工艺,则用银,亦莫大之利也。

——摘编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国与教与种将偕亡也,唯变法可以救之!君臣之祸亟,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两千年来之大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因有民而后有君,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奖工艺,惠商贾,速制造,蕃货物,而尤扼重于开矿。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代表者们持文化开放的理念。他们提出以西方文化为源“再造中国文明”,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资本主义学说到社会主义学说,都尽力去接受和宣传。他们主张“洋=新”“中=旧”的文化观点。他们撰文历数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希望中国人从此不忘记这弥天的耻辱。他们宣布这场运动的主旨就是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断头流血,绝不推迟”。

——摘编自邓秉元《新文化运动百年祭》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谭嗣同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人提出这些思想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代表文化开放理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 . 自国家出现后,便逐渐产生了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学说。随着人类对国家认识的逐步深入,国家学说也逐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而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天亲阳而疏阴,任德不任刑。……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辅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材料三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1891年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李大钊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   近来有一部分思想高远的人,或是相信个人主义,或是相信世界主义,不但窥破国家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并且眼见耳闻许多对内对外的黑暗罪恶,都是在国家名义之下做出来的。……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我们便大声答道: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191968日陈独秀《每周评论》第二十五号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与梁启超关于国家学说观点在国家产生、权力主体和治国方式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李大钊对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政治理想的一致性
(3)根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国家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诸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概括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凡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维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


(1)概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简析陈独秀倡导这种观点的原因。

材料二   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出现材料二所述这种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对材料三中的“离异”加以说明。

材料四   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种看法是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另一种看法是仅凭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就断言传统文化断裂,实在是低估了文化本身的顽强生命力。


(4)你同意材料四中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合理,阐释清楚)
2020-12-0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若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这些长工、短工、忙工已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

——摘编自乾隆《震泽县志》

材料三   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目标以及实践活动。
(4)材料四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为了建立光明的世界,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有哪些影响?
2020-12-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5 . 在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内容不断发展,其地位也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德治”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治理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上,主张“德者治天下”。……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是对统治者道德品质的要求。……因此,孔子强调要“施仁政于民”,“为政以德”,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修己以安百姓”。这套学说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治国理论。


(1)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发展了材料一中儒学相关观点的。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了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2)材料二反映了宋儒是如何对待“佛老之学”的?这导致了宋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中学联盟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020-12-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认为,该运动之所以爆发,实乃中西文化相交引发的多次冲突并促成国民的逐步觉悟之产物。自西方文明输入后,“凡经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这种冲突与觉悟总共历经七个时期,概而言之,最初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现在迫切需要的是“伦理的觉悟”。这是因为,东西伦理观念的根本差异,正是“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中国要“建立西洋式之新社会”,最终有赖于伦理观念的根本性变革。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中国人在应对内忧外患的长期过程中,逐步感受与认知的结果。它高喊“打倒孔家店”,在“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的“新旧思潮之大激战”中,将以“孔教”为标识的传统文化推到“理性的法庭”上,使之遭到“最无情的批判”。

———摘编自颜德如《社会大变局与大趋向之中的“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1919年年底,《新青年》为重印前五卷刊登广告,其中有这么一句:“这《新青年》,仿佛可以算得‘中国近五年的思想变迁史’了。不独社员的思想变迁在这里面表现,就是外边人的思想变迁也有一大部在这里面表现。”的确,思想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真正形成爆发式效应的则是五四运动的推动,五四运动是使得思想意义上的革新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摘编自陈殿林、郝新宇《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再评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文化运动。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康有为的话说,孔子是一位“圣王”或“素王”,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他看来,改制不但可取,事实上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把历史的变化看作直线的进步。尽管康有为的直线历史观显然主要来自他所读过的西方思想的著作,但他是根据今文学派的三世说来阐述这个道理的。按照他对这一学说的解释,孔子认为人类历史不可抗拒地从据乱世通过升平世发展到最后的太平世。每一世都有与它相当的政治制度:据乱世为专制君主制,升平世为君主立宪制,太平世为共和政体制。随着历史通过三世向前发展,改制是不可避免的。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陈独秀说:“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而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态度之明确,这在当时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巨大影响。因为在此之前,维新派也进行过西方新学的传播和批判封建思想的工作,但最终又与封建思想做了妥协,终不能形成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虽提出过民主主义的主张,但毕竟这场革命是围绕着“政权革命”展开的,不可能对封建伦理道德思想进行清理扫除,所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就从思想领域打开缺口,发出阵阵呐喊。

——摘编自杨乐平《陈独秀前期民主思想浅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021-03-0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胡适和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内容
1916年4月5日惜乎五百余年来,半死之古文,半死之诗词,复夺此“活文学”之席,而“半死文学”遂苟延残喘,以至于今日。……文学革命何可更缓耶?何可更缓耶?
1916年7月6日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

——摘自《胡适日记全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晚年写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较大出入。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Ⅰ号(1918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2020-11-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文化发展和时代进步有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二   在政治标准第一的价值判断下,以陈独秀、吴虞、鲁迅等为代表的思想先锋,发表了激烈的倒孔言论,造就了颇有声势的“打倒孔家店”运动。《狂人日记》中提出的“孔教吃人论”自觉不自觉地隐喻和呼唤了一种人本主义观念和价值。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材料三   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收效最快,成就最显著的一个领域。其意义不仅限于一种语体变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使思想启蒙和新思潮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适应了变迁中的现代社会心态以及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需要。尽管由于政治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首创时期的经验缺乏等原因,它并非完美无缺。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3)简析文学革命与时代的关系。
2021-02-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变革动荡的形势和新社会秩序巩固分别指的是什么时期?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在当时为什么能成为“显学”?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思想家们的政治主张。

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3)指出材料三中对待儒学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儒学地位演变的趋势。
2021-02-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