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1 . 伴随着西方的侵略和西学的浪潮,中国文化也艰难的迈上近代化之路。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依据图片信息,分别指出它们各自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2)上述著作呈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据此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的特点。
2021-08-1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仓头中心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并写出其代表作。
(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3)依据材料三和教材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具体内容。
(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021-04-0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泛称士子,做了官就叫作士大夫。他们密切地关注社会进步,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要借助士大夫的思想智慧与管理才能,将自己的权威意志贯彻到各个场所、各个环节,这样,他们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处于主导地位的则是封建帝王。面对现实,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选择,就是“入仕”,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思想主张推向社会,实现政治抱负。“入仕”除了“恩荫”,大体上有两个途径:一是绝大多数通过科举入仕;二是是入幕,即被主官延聘入官衙或者营辕。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社会上享有特殊地位,文化传统上有其特殊价值,承担着治国理政、传播道统的特殊使命。即使到了封建的末世,依然如此。

——摘编自祝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是直到辛亥革命失败,中国也没有实现富强。梁启超在一战之后到欧洲国家旅游,目睹了受到战火洗劫的欧洲国家的残破景象,提出了用东方文化改造西方文化的文化建设方案。胡适、陈序经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现代世界,要想发展,必须“全盘西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始关注俄国,关注指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可与宣传,也反映出了对西方新文化的赞扬与认同。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与胡适、陈序经等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是从国家民族命运的角度考虑,怀抱远大理想,后者是从文化本身的前途考虑,所以选择的结果必然会有差异。

——摘编自郭朝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分化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特质,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相较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5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国际环境来讲,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迫使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要求“自强”。从国内环境来说,农民起义的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材料二   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3)据材料三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
2021-02-2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ー。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汉字发展史纲要》

材料二 高玉在《汉字简化思想:百年历程及其反省》中说:“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汉字汉

语变革的根本原因不是语言自身,而是语言之外的社会文化变革的要求。…面对西方列强的攻势,中国一方面是抵御、自保,另一方面也开始反思,进而痛苦地向西方开放,向西方学习。清末汉字汉语改革就是在这种反思过程中发生的。”钱玄同在《新青年》上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逆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汉语演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起源和演变的主要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汉字(汉语)改革的原因。如何看待汉字(汉语)的改革?
2021-03-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1-02-2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声援地,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五四运动的爆发地、中心地在北京,但追根朔源,这一运动的兴起,无论是思想酝酿,人才准备,都与上海有重要的关系……经过五四,再到大革命以后,“红潮”不仅已成为上海多元文化中无法忽视的存在,而且已经开始在全国呈现出燎原之势。

——摘引自熊月之、周武《五四与上海》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重点主要在广东福建沿海布局,推动了以深圳为代表的区域开发。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局势中产生了不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因素。处在战略转折关头的中国,将突破口敲定为浦东的开发、开放……邓小平关于浦东的开发、开放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谋划的,发挥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带动我国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腾飞。

——摘编自李正图《浦东开发开放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思想酝酿”与上海的关系。在思想文化方面,五四运动为上海留下了哪些红色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并指出浦东开发、开放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
2021-03-05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