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20年9月,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省一师附属小学主任王祝晨,召开附小全体教职工会议,宣布“立即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同班;立即招聘女教员来校上课;废除‘经学’课程,改教白话文”三大教学改革举措。这表明当时的山东地区(       
A.发展为近代文化中心B.引领了全国的教育改革
C.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D.揭开了白话文运动序幕
今日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模拟预测(三)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再造文明”与多元发展】

材料   在五四时期,关于中国文明如何复兴问题,知识者主要持三种立场:胡适等《新青年》同人力主全盘西化,服膺欧洲中心主义的普遍文明论;梁启超等人在一战后展开了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希望生成世界新文明;辜鸿铭等传统主义者则决意“归宗儒家”,主张中国文化、文明的世界化。三种文明之间所构成的激烈对抗性,其实是世界范围内围绕现代性所展开的文明冲突的本土表征。实际上,文明不仅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实践的整体性综合,也体现为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创造性想象,其目的是无限敞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可能。

——摘编自韩琛《“再造文明”与复古革命世界史上的“五四”》

围绕“再造文明”,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外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16/年1月,上海某通俗中文夜社开讲演会,讲演内容大致如图所示。这表明该夜社致力于(     
●“吾国今日之地位危险状况已达极点,愿国民人人具有自立之能力,免招外侮”
●"智仁勇三者为人立身之大本”
●“人不识字不啻堕身于苦海,苟欲诞登被岸,非至通俗夜社不可”
●“欲享家庭真牵福必先莱除种种旧习慣”
●“节糜(靡)費以济正用”
A.宣扬儒家学说维护专制B.开启民智探寻救国道路
C.普及白话文解放民众思想D.提倡节俭反对社会旧道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五四运动之后,有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指出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是:“以前文言的皇帝专制,白话军出来反抗……但是后来皇帝倒了,民国成立,那废帝的族类当然还他本来面目,成为五族之一,是国民的一部分。”该学者(       
A.倡导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B.从文化层面反思辛亥革命的成败
C.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D.突出白话文在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昨日更新 | 18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如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流行的部分思想流派及其核心主张,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思想流派核心主张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实业救国保护民族工业、实业救国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②社会主义成为一股新思潮
③救国是中国社会的时代需求   ④传统封建礼教被完全取代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民国七年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指出:“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这主要体现了(     
A.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思想B.梁启超的维新改良思想
C.弘扬民主科学的强烈愿望D.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学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议案》,训令指出议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并转发所属各校“傅备采用”。由此可知 (     
A.白话文运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B.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
C.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D.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7年,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应该以美育代替宗教。据此可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A.反思新文化运动局限性B.对传统旧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C.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D.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更径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们与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B.社会精英思想观念趋于保守
C.国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在儒生明确意识到理学和心学的缺陷时,吸收外部思想资源就成为必要,格致之学由此勃兴,成为广泛引进西方科技知识的载体。而明末清初西方科技被译作“格致”,正可作为其标志。从1902年起,中国出现了一股放弃“格致”而改用“科学”的潮流。下图所示为1894年至1915年报刊言论中“格致”(包括格物与致知)和“科学”的使用次数。

——摘编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材料二   19011902年出版的严复译作《原富》一书中,开始出现了“格致”“格物”和“科学”三词并用的现象。对这三个概念的分别使用,体现了严复对这三个概念的不同认识:“格致”和“格物”主要指代物理、化学等具体的自然科学,而“科学”则指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理论学科。严复在为《群学肆言》作序时,就提出了“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这表明他主张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严复还认为政治学也应该被纳入科学的范畴。

——摘编自郑军《从“格致”到“科学”——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演进》

材料三   中国人对“科学”所作的最早的权威性界说,见之于任鸿隽的文章。1915年,他在《科学》杂志的第一篇文章中说:“科学者,智识而有统系之大命。就广义言之,凡智识之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井然独绎一事物者,皆得谓之科学。自狭义言之,则智识之关于某一现象,其推理重实验,其察物有条贯,而又能分别关联抽举其大例者,谓之科学。”至此,科学在中国,终于被确定为一种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的系统学问;而科学的地位,也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认同,被安放在神圣的学术殿堂里了。

——摘编自李双璧《从“格致”到“科学”:中国近代科技观的演变轨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以来报刊言论中“科学”相对于“格致”(包括格物与致知)使用次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科学观演进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定西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