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有学者说:“从戊戌到义和团再到辛亥,由托‘古’到灭洋再到皇权倒塌与复辟,纷纷扰扰,于是怀疑、否定与批判成为他们的特色。他们力求突破19世纪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和思想观念中的‘体用二元’僵化思维模式。”该学者意在说明(       
A.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性的解放
C.当时各流派思想出现融和的趋势D.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2 . 【近代思潮的变化】

材料一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纽带。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写道:“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如果人的个性不能解放,国民不能实现人格独立,即使有“少数难能可贵之爱国烈士”也“无救于国之亡”。

——摘编自杨胜利《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材料二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延安文艺方向被确立为新中国文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原则得到进一步确认,“文艺工作已成为一个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延安的作家转变为自觉执行延安文艺政策的‘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文学生产方式参与到解放区的群众文艺运动中。

——摘编自《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整体主义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中陈独秀观点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出现的背景。
2023-12-17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如图是《新青年》中对“民主”“民治”等民主观念类词汇评价倾向频度数据的统计图(单位:次)。图中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知识分子对救亡图存认识的深入B.国人盲目排外情绪不断高涨
C.中共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D.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纪念专号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刊共收录了16位人士的题词,其中13人为一线工人,所题写内容全部是赞美劳工,崇尚劳动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C.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激烈变化D.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群体相结合
2023-08-08更新 | 275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明确强调:“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戊戌政变后,李鸿章不认为康有为等人犯了“谋反”等大罪;事实上,李鸿章还暗中相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护他们逃亡日本。后来,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面对慈禧的质疑,李鸿章还回答:“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康有为)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摘编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建立“光明世界”,陈独秀等人采取了什么行动。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阶段特征。
2023-05-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15年,陈独秀强调“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1920年,他又说:“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的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这一变化表明陈独秀(     
A.转换了观察社会的视角B.受到民主共和理念影响
C.认识到工人力量的强大D.找到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据统计,在1918年以前的大约20年时间里,曾经发表过介绍和同情社会主义主张的文章的报刊不足30种:然而在1918-1922年间,此类报刊多达220余种,当时舆论界大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一变化说明(       
A.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B.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转变
C.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2023-05-12更新 | 995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校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是《新青年》中对“民主”“民治”等民主观念类词汇评价倾向频度数据的统计图(单位:次)。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中共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
C.国人“盲目排外”情绪不断高涨D.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