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单元综合与测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社会解体,道德观念滑坡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氛围浓厚,社会环境宽松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912年11月,梁启超在演说中说“中国由专制制度改为共和国体,在名义上已全属新换旗帜,而事实上试问政治现象,与从前能差几何耶?不能以架中华民国之招牌,即可谓之共和”据此可知,梁启超
A.认为民主共和道路任重道远B.肯定辛亥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C.为清末新政的夭折深感惋惜D.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3 . 下面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

①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
②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
③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
④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17·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4 . 下面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
2018-03-26更新 | 831次组卷 | 7卷引用:上海市2017年高考历史真题(等级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于1911年10月15日在《中华民国公报》以大总统孙中山名义发布的文告。有人认为该文告不符合历史真相,此人最有可能依据的史实是
A.辛亥革命的时间不是1911年B.当时“中华民国”这一叫法尚未出现
C.孙中山当时并不是大总统D.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的威信并不高
6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
C.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D.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
A.洋务运动前后B.百日维新期间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以后
2018-01-23更新 | 1363次组卷 | 18卷引用:上海市2017年高考历史真题(等级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2017-12-24更新 | 216次组卷 | 6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真正决定革命和保皇胜败的,不是辩论,也不是棒子,而是国内清政府的政策,如果清政府的政策一直比较对头,能够充分满足地方实力派和士绅的利益,保皇派肯定占上风,革命基本上就没戏了。”由此可见,作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B.晚清政府变革迟缓引发革命
C.地方割据削弱清政府的力量D.晩清派系林立政局复杂动荡
10 . 孙中山文中说:“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该材料反映了
A.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
B.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
C.民国之时中国境内民族较少
D.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