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力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昊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公里以上。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材料三   19195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
(2)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根据材料二、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电信技术有哪些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24-04-07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2023-06-13更新 | 149次组卷 | 52卷引用: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B.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D.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2023-03-28更新 | 224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021-09-28更新 | 391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6届山东滕州一中高三12月段测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南京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发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 五四运动爆发后,从1919年5月5日开始,(南京)各校学生发通电、集会、游行示威。5月31日南京码头工人拒绝给日货卸船。6月9日各界召开公民大会。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


(1)“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哪个历史事件有关?这个事件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依据材料三,请说出南京人民对五四运动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0-08-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20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提出:“新文化运动影响到政治上,是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随后,他又撰文明确强调“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界共识B.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C.知识界深刻反思共和思想D.欧美政治体制被国人抛弃
7 . 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中说:“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表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这一观点反映出
A.历史事件的普遍联系性B.历史认识的主观局限
C.领袖人物的主观能动性D.历史叙述的客观依据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授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孙中山打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原始的“粗悉的火轮车”,还是用“最新的火轮车”?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用‘最新的火轮车’”的含义。结合所学,列举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此作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青年知识分子期待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并说明“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0-02-2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评论旨在说明五四运动中
A.学生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B.工人阶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C.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D.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0 . 《新青年》自8卷1号(1920年9月发行)至9卷3号(1921年7月发行)发表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共68篇,具体数据统计如下表。此表反映了,该阶段
《新青年》部分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作者情况统计表
          文章数量
作者身份
人数(人)篇数(篇)
共产主义者1262
非共产主义者55
不确定11

A.共产主义者是发表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的主力军
B.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的发表
C.《新青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机关刊物
D.非共产主义者也开始关注并参与宣传马克思主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