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图中任选两个史实,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其发展过程并谈谈你的认识。(要求:明确列出所选史实,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到1934年下半年,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可以说美国这一政治经济动因引发了白银收购政策给中国多年来未付诸实施币制改革计划注入了一剂很强的催化剂……国民政府就主要依靠法币政策,实行通货膨胀来弥补财政赤字,摆脱财政危机及加紧内战筹措军费,这就构成了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的直接原因和动机。”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二     1936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被迫与美国缔结《中美白银协定》,使法币成为英镑、美元的附庸。法币政策的实施,初步建立了我国完善的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并逐步实现了对国内流通货币的集中发行和管理,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进步,在实行初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央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蒋介石集中了一百万军队向各地红军进攻,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军事上采取“堡垒主义”步步推进。……战局日益恶化,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先后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等十多个省份。……几乎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一转移的成功,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此后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

——据《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国共两党为深入推进革命所发动的重大军事行动。请就歌词中“国民革命成功”谈谈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略转移”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4 . 德国学者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它的最大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坚持城市中心B.井冈山道路
C.坚持持久战D.实行人民民主
2020-01-01更新 | 228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5-2016年安徽涡阳四中、蒙城六中高一上期末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4月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开始长达半年之久的欧美之行,并与美国签订5000万美元的棉麦借款合同。

1933年和1934年两年间,(南京政府)购买军火费用达6000多万元。

1933年5月签订《塘沽协定》后,日本在华北的侵略活动告一段落。

1933年6月,蒋介石在南昌主持“剿共”军事会议,通过军事、谍报、宣传等“剿共”方案,确定第五次“围剿”的基本原则仍为前一年提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即“用三分的力量作战,用七分的力量来推行作战区的政治。”

1933年8月,南昌行营制定颁布《惩治土豪劣绅条例》,规定:“武断乡曲,虐待平民,致死或笃疾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1933年8月,南昌行营颁发《剿匪区内招抚投诚赤匪暂行办法》:“投诚赤匪经该管县政府核准归原籍居住后,其生命财产应一律予以保护。”

1933年10月17日,蒋介石《战字第二一三号》训令:“匪区纵横不过五百方里。如我军每日能进展二里,则不到一年,可以完全占领匪区。”“不先找匪之主力,应以占领匪必争之要地为目的。”即以严密的工事和碉堡层层推进,通过缓慢但有效的占领方式,压缩红军作战区域,限制红军的活动空间,迫使红军真面目的主力决战。

——摘编自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84;《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柒》,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4

材料二1930年7月《申报》报道:“平均潮属每年所产之盐,销入闽赣外省者占十分之七。”闽赣对外来食盐的依赖,可见一斑。

1932年6月、10月和1933年7月,由于财政紧张,苏维埃中央政府先后三次向苏区人民发行公债60万、120万、300万。第一期公债大都用抵交土地税方式陆续归还,第二、第三期则基本成为无偿的贡献。

1933年底毛泽东调查得出:江西兴国长冈乡全部青壮年男子(16岁﹣45岁)407人,其中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320人,占79%。

1934年初,整个中央苏区荒田达到80万担。

1934年3月张闻天记:江西于都“岭背区特派员乱打土豪,故意将中农当地主打,造成群众恐慌和逃跑。”

1934年4月,兴国县的红军家属达61670人,留在后方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1934年年中,随着前方战事不利,物价再现暴涨:“米每元五斤,盐每元一两五钱,柴每斤二角。”

1934年9月,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因逃亡、生病减员达1800余人,几乎占到该部总人数的1/3。

1934年7月张闻天记:“在查田运动的名义之下,任意没收了地主富农兼商人的店铺与商品,或是把工人当了地主打,‘但没一个人敢起来纠正,甚至负责的机关也听其自然不去干涉,因为大家怕这种干涉会遭到右倾机会主义头衔与同地主资本家妥协的罪名。”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P248﹣351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第五次“围剿”前后南京政府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第五次反“围剿”前后中央苏区的困境。

(3)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博古、李德军事上“左”倾错误导致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才颁布奖励实业的措施,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

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回答:

(1)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