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下表词汇摘自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它们代表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教材词汇
必修I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人民解放战争
必修Ⅱ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商品输出、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实业救国”、资本输出、官僚资本主义
必修Ⅲ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阅读上表内容,探寻近代中国历史的线索或趋势,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指出一条线索或一种趋势即可,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2 . 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是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变化曲线图,说说1912年至1925年阶段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此阶段发生变化的相应原因。
3 . 下表为1933年《申报月刊》上各类广告情况统计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香烟医药保健品银行胶卷书店服装电器日用品护肤品招股引资
条数8341452334332
百分比10%42%17%6%2%4%4%5%4%4%2%
A.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取得成效B.传统中医药学获得振兴
C.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D.广告业近代化趋势初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选自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书中的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增长趋势图。该图反映了 (        )
A.中国国际地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取得一定的成就
C.抗战结束后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
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
6 . 20世纪30年代,有学者指出:“近数年来,世界纱业因为受了经济危机恐慌的影响,棉业先进国家的纱锭,都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唯我国纱业,尚保持与岁剧增的纪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危机未波及到中国B.列强经济侵略速度放缓
C.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D.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明初)的主要通货是比较多的,有元旧钞唐宋旧铜钱明通宝钱,至于金银、谷物、布帛等实物也能在民间市场上见到。自洪武八年发行“大宝明钞”始,为了巩固宝钞的地位政府禁止使用白银交易,并对钞、钱、银的比价做了官方的规定,于是,宝钞和铜钱便成了较为重要的两种货币,这个“钱并用”的局面大体持续到了宣德年间。这个时期的白银虽在禁止之,但是在实际交易中,白银却依然可见。宣德年间,在民间交易市场中,白银的使用开始普遍起来,尤其是巨商富贾所进行的国内外贸易更是如此,此时的宝钞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民间交易开始实际以白银为主。明代日益扩大的贸易量使得各方对稳定通货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贵金属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便成为中外共同的趋势。对中国而言,海外市场的扩大与货币结构的压力使得中国对于白银的需求有了内外双重的需要,加上国内贵金属,尤其是白银产量的有限以及先前的大量流失使得中国货币结构的转变最终需要海外白银的大规模流入才能完成。

——摘编自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   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都不可回避地面临解决中国混乱的货制度和货币体系的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决定把“废两改元作为统一货币解决银本位制度的第一步骤。1931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国际白银价格的波动,造成园内白银货币的大量外流。而九一八事变爆发,改变了国内“废两改元”货币制度变迁的格局1933年3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确定以上海为试点,推行“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规定上海通用银两和银元兑换比例+颁布《废两改元令》,这样在政府强力主导下,近代“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得以完成。这次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金融货币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快了中国金融货币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接轨。

——摘编自王忠宝民国时期“废两改元”货币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变革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的意义。
8 . 据统计,近代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36年。此后的13年(至1949年)中, 中国的工业产量和农业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导致这一衰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帝国主义掠夺B.国民党发动内战
C.北洋军阀混战D.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1923~1934年中国海关进口税率变化表
年份1923年1928年1931年1933年1934年


4.316.125.434.3
据表可知(     
A.列强加紧商品输出B.改订新约运动效果明显
C.反帝爱国运动高涨D.中国对外贸易实现顺差
10 . 【土地所有权思想】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将土地所有权思想具体阐释为“平均地权” “核定天下地价”,土地现有地价归地主所有,此后因社会经济发展之“增价”则归于国家。在 1919年“双十节”的演讲中,他提出要防止私人垄断以及资本专制。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地主垄断土地以及土地价格上涨的收益,以致形成资本集中与社会的贫富悬隔,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由此产生。1924年,孙中山在《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革命》的演讲中指出,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如果这一群体不能觉悟起来促成三民主义的实行,“就是我们的革命一时成了功,还不能说是彻底”。

材料二 20世纪 40年代后期,在国共两党的较量中,一些国民党知识分子、土地问题专家,深刻认识到“社会革命就是经济革命”,提出了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的主张。1948年2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由“中国土地改革协会”起草的《土地改革方案》。“方案”的第一章中指出,“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耕者有其田,所以全国农耕土地,应自即日起,一律归现耕农民所有”。“协会”领导人萧铮指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待农村经济复苏之后,再逐步实行大农场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学桃《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土地所有权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3-10-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体2024届高三9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