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933年10月,《勤奋体育月报》创刊词疾声呐喊:“强邻压境,国难当头积极的注重国民体育训练,准备疆场强劲的战上,养成耻雪保国的健儿。这是今后全国体育界的动向,也是全国体育界的责任”这表明当时
A.中国传统体育向科学化发展的趋势
B.七七事变后国人尚武意识被激发
C.体育界自觉担当起抗日救亡的责任
D.民众的体有观念得到极大地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明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彰显执政党的民族责任感B.主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筹备着建立民主联合政府D.全面客观把握了主要矛盾变化
2024-04-12更新 | 184次组卷 | 6卷引用:押广东卷第9题 中共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3 . 近代戏剧改良。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是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剧坛上一次涉及到戏剧观念、戏剧创作和若干重要剧种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戏剧运动。

材料一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02年,最初的倡导者是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各种新型传奇杂剧剧本创作大量出现的同时,一些地方剧种的改良活动也陆续起步。最早感风气之先的是川剧。1904年,成都设立了川戏改良公会。它以“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为宗旨,不仅集资修建了一个叫做“悦来茶园”的较新式的戏园供演出用,而且邀集了黄吉安、赵熙等熟谙川剧艺术特点的文人改编旧戏本,创作新剧目,同时规定了较具体的有关演出和考核、奖惩伶工的办法,以提高演员的演艺和从艺的事业心、责任感。这不仅使近代川剧产生了一大批由文人创作或改写的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的新剧本,如《柴市节》《闹齐宫》《情探》等,而且使川戏的表演艺术有了迅速提高。

——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

材料二   话剧的出现为戏剧改良注入了新动力。1920年代初,一些地方知识分子支持在悦来茶馆演话剧。192012月,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以万春茶园为舞台演“新剧”,并联合各新剧团到成都各校演出,推动社会教育。联合会宣称其目的是“启发民智”,而非谋利,要求警察在当前“军事戒严期间”帮助维持秩序。因为演出收入用于“公益”,联合会要求免除当时必须征收的“伤兵捐款”和维持秩序的“弹压费”。1931年,摩登剧社在大舞台戏园演出反对日本侵略的剧目《山河泪》,吸引大批观众,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剧社相信在“九一八”事变后,这个剧能够激励人民“同仇敌忾”。

——王迪:《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1)材料一中“川戏改良公会”成立的中外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演出与20年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认识近代社会变迁与戏剧改良的关系?
2023-06-27更新 | 7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前预测历史试题(广东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35年7月,清华大学召开学生大会,通过了“爱国有心,救亡乏术”的决议,提醒学生不要“受人利用”,对上街游行的主张不做任何表示。同年12月,听闻“冀察政务委员会”即将成立.清华学生再次开会,通过了“通电全国,反对一切伪组织、伪自治的决议”,并决定联络北平各校同学参加学联组织的请愿。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救国热情B.国民政府采取对日退让政策
C.进步学生受到共产党的感召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023-02-21更新 | 42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广东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
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B.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
C.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5年,共产国际面临新的国际形势,为适应这一变化,共产国际在当年7~8月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以确立新的战略和策略路线。65个党组织的51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季米特洛夫主持并在大会上作了“法西斯的进攻与类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统一、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大会据此通过《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大会揭露了法西斯的阶级本质是极端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的公开恐怖独裁,呼吁各国人民行动起来,反对法西斯,制止战争爆发,要求各国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派采取联合行动,实现工人阶级的统一,并联合其他民主阶层形成户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要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会议决定,鉴于国际影势日益复杂,各国具体体情况又被为不同,共产国际执委会“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国党内部组织的事务”。

——摘编白刘明翰、海恩忠《世界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国际七大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国际七大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7 .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抗日战争时期,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推动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31年9月20日起,中共中央冲华苏维埃政府相继发表宣言、通电和告民众书,揭露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全国民众特别是日本占领区的民众“罢工、罢课、罢市,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组织民众抗日义勇军”,“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体现出
A.党的政策顺应了主要矛盾演变B.全国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C.党和红军的主要任务已经变化D.抗日救亡运动遍及全国
2022-02-0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高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9月,又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这一变化旨在
A.为了名字更好听B.为了更加的民主
C.争取革命的胜利D.适应抗日救亡的需要
10 . 在20世纪初期的书刊中,“中华民族”与“华族”“华夏族”“中国民族”“国族”等称谓互相混用。20世纪30年代,书刊中的“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使用,其他称谓则逐渐稀少。这种变化表明
A.民族危机推动国家认同增强B.国民政府强化对思想的控制
C.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日益规范D.社会界的文化差异性缩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