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中共某次会议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抗日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这一会议(     
A.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标志着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说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023-04-09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对于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某次会战,有学者这样论述道:“这是战争开始以来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多的一次战役。在会战后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双方的战事也相对沉寂。”该学者论述的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B.忻口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是全国人民抗日指导中心,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国家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1950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下列各项中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举措的是(     
A.“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团结农民抗战
B.颁布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C.作为中央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D.在河北省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三三制”原则等实施,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在抗日根据地设置行政区,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以下关于下面的漫画说法错误的是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B.英美等国态度暧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6 . 1938年4月9日,英国路透社电讯说:“英国军事当局对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败绩之讯确为事实。”与“日军败绩”直接相关的战役是
A.太原会战B.淞沪会战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
2021-06-2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地图是学习战争史的重要资源,如图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次大会战大致地理位置。以下结合史实对图示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①处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B.②处会战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C.③处会战结束后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D.④处会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在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1940年,在政权的人员分配方面,毛泽东指出“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变化旨在
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B.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 . 1937年8月15日,日本在一份《形势判断》中指出,日中已呈现全面抗战状态,为避免全面战争,必须进行华北会战,迅速对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央军以毁灭性打击,使南京政府在失败感下不得已而屈服,由此造成结束战局的机会。随后日军发动了
A.九一八事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淞沪会战
2020-07-1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长城的修建,加速了草原社会的政治发展,长城增加了所谓边疆地带的政治分割强度,使长城以外依存汉族的小部落不复存在,分散转为统一,形成草原帝国。在长城地带,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一样具有过渡性,它是一个渗透着农业和草原势力的世界,一个两种势力接触并汇合于此,而不能被任何一方永远统治的世界。两大社会在长城沿线的持久性接触、形成互动影响。

——摘编自【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材料二   长城的意义在最后一个王朝发生重大转变。康熙帝的名言“在德不在险”、“众志成城”对长城进行了功能上和道德上的双重否定。其实,长城意义的骤降并非由于人们道德上的觉醒,满族上层和蒙古族上层的政治同盟,清政府在草原社会实行的政策是其本质原因。取代长城的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而是那个实实在在的理藩院。弱化草原社会的军事属性,利益不再来自战争,而由贵族政治、宗教组织决定分配。

——唐晓峰《长城内外是故乡》

材料三   (下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长城修建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以秦汉时期的河套地区为例,说明长城地带是一个“不能被任何一方永远统治的世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简析康熙时期“长城意义的骤降”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它所反映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创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写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角度,概述其创作的主要背景。综上所有材料和分析,提炼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