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六条规定”的通过(     
A.巩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为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开始奠定干部基础
D.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在全国执政做好准备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卷
2 .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在如图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其中,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的地点位于图中(     

A.甲B.乙C.丙D.丁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下学期二诊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往后,直到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渐渐走出谷底,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因素,影响着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虽然消极的“沉沦”的因素仍然严重地存在,其对中国社会的压迫,甚至不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前弱。但是由于有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经济力量、人民群众的普遍觉醒这样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

——摘编自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张海鹏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中共中央1947年10月10日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等措施,这些措施(     
A.巩固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B.配合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C.使解放区农民获得政治、经济上解放D.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三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军由弱到强,从农村到城市重镇,从东北、华北地区走向全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国民党八百万人马,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正如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所说“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可见,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独裁腐败导致民心尽失B.领袖专断造成军事失利
C.人民解放军的数量占优D.过分依赖美国军事援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对于毛泽东1945年的重庆之行,冯玉祥称颂“毛泽东之到重庆,象征了国内的团结;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保障了中国的和平,是喜事临门”;张澜更是对毛泽东说:“全国百姓把希望寄托于你们”。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各界一致认同中共主张B.国共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
C.民族矛盾推动国共走向和谈D.和平民主符合国人共同期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某一时期,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从革命老区抽调新闻、财经、公安等各方面的干部力量,组织动员青年学生等组建了诸如“平津南下工作团”“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等随军干部队伍。这一重大举措应是施行于(     
A.抗战大反攻时期B.全面内战爆发前夕C.三军挺进中原时D.三大战役胜利后
8 . 1947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罗荣渠在日记中写道,当月下发公费生活补贴五万元,而膳食费即需四万元,交完饭费已近乎无钱生活;同月,全国各地学生陆续掀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其直接原因是(     
A.国共关系破裂引发学生不满B.全面内战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C.长期战乱导致经济严重衰退D.美国经济掠夺导致物资匮乏
2024-01-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B卷)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然,中共一大会议在讨论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网领”,只简单说明并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却没有一处具体谈到,作为中国的“共产党”在中国该怎么做,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实际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策略等重要决策,都只能由中共二大来解决了。

——摘编白杨奎松(关于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要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全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提出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干部们提出了从“战斗队”转变为“工作队”,“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报告》无疑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理论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李捷(毛泽东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共一大“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中国实际状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0 . 美国人韩丁(William Hinton)在《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一书中,高度称赞一份20世纪40年代的红色文献,称其在中国的贡献,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据此推断,该“红色文献”(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C.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D.为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障碍
2023-12-15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高阳中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