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2022-08-13更新 | 341次组卷 | 3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950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立法原则是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这部法律的制定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B.开启了新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尤其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材料三     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摘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律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3)材料三体现了哪些立法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得以颁布的社会背景。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据材料四指出这种发展的具体表现。
4 . “五四宪法”的制定不仅借鉴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经验,而且也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先进思想,与此同时,"五四宪法”充分总结和考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且结合当时过渡时期的特殊国情,吸收外国经验,以世界性的眼光确立了中国式的风格。据此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B.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宪先河
C.彰显了制宪主体的广泛性特征D.坚持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
2021-09-19更新 | 423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加强国家政治建设、法律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成为迫切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的…在一切工作就绪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四条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197710月,中央决定修改1975年宪法,许崇德大胆建言恢复国家主席职位,但很快到了批判,“毛主席说过不设国家主席,所以不能设”。虽然许崇德据理力争,但1978年宪法并没有恢复国家主席设置。1980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做出修改宪法的决定,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许崇德被派至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主要负责“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许崇德回忆:“最后,彭真说,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很不完善,宪法修改要以五四宪法作为基础。这就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对宪法起草的影响。

——摘编自《许崇德:见证中国宪法60年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4年宪法制定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及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修宪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时期中国在法治建设上的重要探索。
6 . 1954年3月,新中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决定将宪法草案公布并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全民大讨论中,宪法起草委员会共收集到各类意见共五十二万多件。这反映了
A.人民参政意识的增强B.“一五”计划的科学性
C.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D.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7 . 【中国近现代法律】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上的部分宪法

时间名称说明
1908钦定宪法大纲清末新政期间制定,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主要参照日本1889年宪法。共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共14条,专制色彩明显。
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宪法精髓。规定了主权在民、国民平等,确立了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但也存在因人设法的问题,后被袁世凯废除。

材料二   195211月,党中央作出决定,立即着手准备制定宪法。1953元旦,《人民日报》在社论里把制定宪法列为1953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之一。1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和参与下,在广泛参考了西方国家宪法和民国时期宪法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实际,经过七个多月的努力,前后易稿二十余次,最终形成了宪法初稿。宪法初稿先后经中央政治局确认和民主党派讨论后公布,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据统计,约有1亿5千万人参与了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达138万多条。在合理吸收民众建议之后,宪法最终定稿。19549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这部宪法。代表们在发言中纷纷表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民主宪法,这(五四宪法)将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宪法。

——摘编自王人博《法的中国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国时期制宪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民国时期与新中国初期在制宪实践上的异同。
2021-04-24更新 | 27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9 .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据此可知,“这个宪法”(  )
A.指的是《共同纲领》B.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D.表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2021-04-01更新 | 238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21-2022学年高二(普职融通部)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