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便对华实行全面禁运,中美贸易冻结。1969年,美国在对华贸易上开始解禁,允许中美非战略物资的贸易。这一变化表明(     
A.美国急于与新中国建交B.中国重返联合国时机成熟
C.美国对华政策走向失败D.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合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56年,陈云指出,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他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意在(       
A.反思三大改造的急躁冒进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
2024-03-21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明确指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手工业,集体所有制是主要的,个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和助手…过多过早地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于生产反而不利。”这一规定(     
A.清除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B.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有学者在论及上世纪60年代初的“包产到户”时,认为“包产到户”不仅是由于农民对经济效益的需要,还有农民获得“身心自由”的心理调适感,如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在他们重获土地使用权后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可推知,当时“包产到户”的实行(     
A.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B.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
C.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D.结束了错误的思想路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3年,在毛主席亲自过问下,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选调了全国200多位优秀的教育干部,筹建包括叶圣陶、吕叔湘、华罗庚等著名学者在内的编写委员会,历经四年努力,于1957年编写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教材供全国中小学使用。上述重要举措意在(       
A.满足工业化对优秀人才需要B.执行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
C.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贯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关系基础脆弱的原因。
7 . 20世纪70年代,四川简阳人民在政府领导带领下兴建了东灌工程,靠双手打通岷山6000多米隧道,引岷江水人简阳,解决了当地千百年来的干旱问题,至今该工程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水利工程的兴修(     
A.践行了三线建设的具体要求B.彰显了艰苦奋斗的时代风貌
C.体现了八字方针的实践价值D.展现了基层政府的组织能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所示为1918年至2022年国内某钢铁企业的发展大事记。

·1918年,官商合办的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19年,设计年产8万吨铁、6万吨钢的龙烟铁矿公司的石景山炼厂由北洋政府主持投资建设,政府首脑悉数入股;全部采用美国技术装备,设备国内领先
·1922年,石景山炼厂因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施工停滞而不得不延期投产
·1938年,日军侵占石景山炼厂,并对其实行军事管理。日占期间,石景山炼厂共产铁26万余吨,其中23万余吨被运至日本本土
·1945年,被国民政府接管
·19496月,成为解放区第一家恢复生产的现代钢铁企业
·1952年,生铁(年)产量增加到34.2万吨,超过该厂19201949年的累计总产量,当年的产量名列全国第二
·1956年,提前16个月完成国家“一五”计划规定的工业总产值指标
·1958年,在全国首创“基本建设投资大包干”
·1979年,采用37项国内外新技术建成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并投产
·1980年,自主研发的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出口卢森堡
·1981年到1995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承包制”
·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授予投资立项权、资金融通权和外贸自主权;同年,创办了中国工业企业第一家银行
·1994年,年钢产量已达824万吨,成为行业“全国冠军”
·20032010年,企业主体开始逐步搬迁至唐山重新投产;2010年,老厂区全面停产
·2022年,老厂区部分工业遗址经改造后,成为北京冬奥会竞赛场地之一

——据《中国国家历史》杂志社官方网易号专栏文章整理

材料呈现了一个大型民族企业的百年发展历程,其中蕴含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启示,围绕“企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炼一条或多条启示,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76年前,中国的城市化总体发展缓慢,城市化率较低。根据《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整理1949至 1975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如下:
阶段时间城市化率
1949年至 1952年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由17.43%降为14.42%
1953年至1960年增长近6个百分点,由14.85%提高至20.74%
1961年至1964年由 18.85%降至 16.56%
1965年至1975年停滞不前,十年间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对上表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一阶段的主因是经济的恢复B.第二阶段的主因是大跃进运动
C.第三阶段因国家进行政策调整D.第四阶段因国民经济持续下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61年初,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把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调整到167亿元,比原来的计划指标减少108亿元,即减少了39.3%。其中工业投资94.58亿元,比1960年预计的139.5亿元减少近50亿元。这一措施(     
A.体现了党对苏联模式的反思B.意在缓解经济过热带来的困境
C.基于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需要D.凸显国家对工业现代化的重视
2023-11-01更新 | 27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创新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