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下列符合该时代特征的口号是(     
A.“早包早富,不包永远不能富”B.“只生一个好”
C.“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911月,加拿大政府作出决定:在原则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加拿大追随美国政策敌对社会主义阵营,在联合国投票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之后,中加两国关系并未根本好转,但是两国仍保持着一定的接触,如在商贸领域中国采购了约6000万加元的小麦,获得了加拿大朝野的欢迎。1968年,自由党领袖特鲁多就任加拿大总理,推行“积极的”“现实的”政策原则,他指出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成员,因此必须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关系。特鲁多政府并没有屈从于美国的压力,与中国政府展开了谈判。谈判中,中国政府一再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终,加拿大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010月,中加两国签署了建交公报,中加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摘编自潘兴明《试析中加关系正常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加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加关系变化的影响。
2023-11-16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1971年9月,第26届联大总务委员会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先于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提案进行表决,只要前一提案获得通过,后一提案就会自动失效而根本不可能付诸表决。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联合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C.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确立D.反对霸权主义成为国际共识
4 . 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2021-06-11更新 | 167次组卷 | 44卷引用:2011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口号标语能反映一个时代的主题与特点,也能折射出历史发展的轨迹。以下口号标语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②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④“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
A.②①④③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2021-06-0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62年6月,河南郾城县各地农村实行借地,把部分集体耕地暂时借给社员个人耕种,自种自收:全县共借地14.3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12.8%,人均0.26亩,连同自留地人均0.45亩。该材料所述史实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C.说明该县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早D.说明集体经济比重有所下降
7 .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国家共投入2千多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在中西部的十几个省区建设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千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称为“三线建设”。“三线建设”
A.实质是“大跃进”运动的继续B.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C.客观上优化了我国工业布局D.完善了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2021-04-19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1962-1963年,全国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小商小贩的发展比较稳定。到1964年底,全国小商小贩又恢复到247万人,其中个体商贩50多万人。这表明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B.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
C.完全纠正了“左”倾错误D.为调整经济放宽相关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20世纪60年代,河南红旗渠工程开工后,林县全县50万人口中,先后参加工程建设的达到30万。整个修渠工程队不计报酬,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由此可知,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内涵包括
A.团结协作,无私奉献B.依靠群众,互助友爱
C.自力更生,协调攻关D.立足自身,敢于创新
10 . 有学者把中日关系的演变历程归结为隔绝阶段(1949~1952年)、民间交往阶段(1952~1962年)、半官半民往来阶段(1952~1971年)、邦交正常化阶段(1972~1978年)和曲折发展阶段(1978~今)这五个历史阶段。在该学者看来,中日关系之所以具有如此鲜明的阶段特征,主要是因为
A.中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B.美国方面长期介人中日关系
C.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的牵制D.中日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