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1 . 如果为下列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成就
2 . 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这说明中国
A.开始结束屈辱外交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注重睦邻友好关系D.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2022-02-23更新 | 107次组卷 | 16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某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2022-02-17更新 | 660次组卷 | 99卷引用: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涡阳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4 . 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旨在
A.撤销人民公社体制B.促成经济体制改革
C.全面纠正右倾错误D.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中国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甲是苏联、乙是中国、丙是美国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2021-12-09更新 | 664次组卷 | 73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6 . 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道:“
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
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
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
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2021-12-01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临淮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分析形成1972年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2021-11-11更新 | 542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历史试题
8 . 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021-04-02更新 | 271次组卷 | 3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中美关系始走向正常化
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2021-03-06更新 | 266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条件,还需要争 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因此,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 中国不仅在口头上宣传和平,而且实际行动中也做出重要的努力。19551月,中国正式 接受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二 1964年,当美国派地面部队到南越使越战升级到“局部”战争后,中美之间的敌意和对抗骤然加剧。越南战争使美国陷入旷日持久的社会分裂和国内政治危机,国内“反战”的呼声此起彼伏,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动摇了美国的政治基础。60年代后期,苏联的实力和影响渐渐超过美国,这让美国更加深感不安。这时期新上任的总统尼克松认识到,必须结束越南战争,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而此时的中国,出于抵消苏联威胁的考虑,实现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还是越南问题。这样,19722月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新的一页从此揭开。

——摘编自张威风《越南战争与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前后期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