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观察如表《1950-1957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如表中进出口贸易数据的变化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初期(     
1950—1957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年份人民币(亿元)
进出品总出品总额进口总额差额
195041.520.221.3—1.1
195159.524.235.3—11.1
195264.627.137.5—10.4
195380.934.846.1—11.3
195484.740.044.7—4.7
1955109.848.761.1—12.4
1956108.755.753.02.7
1957104.554.550.04.5
A.国民经济得到较好恢复发展B.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充满艰辛
C.国家经济建设出现冒进主义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024-05-14更新 | 8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08更新 | 286次组卷 | 1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