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谈谈对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6-27更新 | 683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早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材料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14世纪是英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农民逐渐拥有了自由劳动的权利。随后,获得个人自由劳动力的农民要求获得领主自营地的承租权。对个人劳动力的“所有”以及货币契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变为自由民的个人财产,小块土地所有制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租地农场这一崭新的土地经营方式首次在英国出现,传统农业变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17世纪的欧洲“农业革命”以一系列技术革新与革命而著称,其实它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所有权发展的革命。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我国地区辽阔,经济落后,发展又很不平衡,加上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一般是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分散,生产周期较长,多方面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这就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不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农业生产的管理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更多的灵活性。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队,以至在同一个生产队,都应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多种计酬办法同时存在……凡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最大限度地关心集体生产,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摘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1980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农业变革的基本历程,归纳这一历程体现的主要线索。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核心内容和现实依据。
(3)综合以上材料,从历史影响的视角比较中英农业变革的主要异同。
2021-05-24更新 | 258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主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材料二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


材料三   【分析数据——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


材料四   【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

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1978年:2683亿美元

2010年:58786亿美元

30间增长了20余倍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二、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年:133.6元

1990年:686.3元

2010年:2253.4元

2016年:12363.4元


(1)根据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图二的数据变化,分别体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什么政策的尝试?指出图三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4)依据材料四的两组数据,归纳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古以来,政府的治理能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期间,国家统一、黄河得到较好的治理。西汉时,黄河岁修堤防工程每郡达数千人,每年用于防洪抢险物料的经费也多达数千万之巨。汉武帝下定决心堵塞瓠子决河,并“自临决河”,命令群臣“皆负薪寞(填)决河”。经过努力,为患多年的瓠子决河被成功堵塞。东汉时,王景奉诏治河,依靠数十万人力修渠筑堤,不但使黄河决溢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的水利资源。此后,历800余年黄河没有大改道。

——摘编自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汉统治者重视黄河治理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松江府、太仓府、海门厅、通州并所属各县逼近海滨,率以沙涨之地宜种棉花,是以种棉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食全赖客商贩运……究其种棉而不种稻之故并非沙土不宜于稻,盖缘种棉费用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小民惟利是图。

(浙江籍官员张海珊日)吾里滨太湖自前明以来,时患水警……向籍楚蜀籼米接济。

——据【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


(2)指出材料的两个角度,并分别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仰食他省客米局面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实力的国家,而美国则落居第二。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欧美等老牌的发达国家。中国新兴经济已经在全球领先,欧美等老牌发达国家已经深陷泥潭。如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更为完善,甚至可能比美国的制度更具可持续性。

——据(美)伊恩·布雷默《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证明“如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更为完善”。
2024-03-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4910月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在这七年中,我们先用三年的时间……巩固了人民政权。紧接着,又用四年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下,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到1956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二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总收入(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亿元)比上年
1966253417.3%558.724.4%
19672104.516.9%419.424.9%
19682015.34.2%361.313.9%

——以上材料据《新华文摘》等整理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摘编自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
(2)针对材料二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谈话的思想精髓,分析“南方谈话”的意义。
2024-01-02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   1964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1995年第3

材料三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1998年春晚歌曲《好日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城乡群众过上“好日子”所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指出九十年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进一步“打开了家门”的重要标志。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伸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三   1953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的基础”。

1964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9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套叠非常紧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现代化”的侧重点,并加以阐释。
2023-11-17更新 | 117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9 . 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学习、研究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材料三   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 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这些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出现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出现这些新 气象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认为“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 的?
(4)据材料四 ,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
2023-01-0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蓟州区上仓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新知识分子对前一段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重构。……五四以后,形成了以中国式现代革命观念为核心的新意识形态,并且重新实现社会整合。

材料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1992年初“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概括其共同的主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新知识分子”进行了怎样的“重构”?这种“重构”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试从“改革”和“开放”两个角度探讨“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