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七届二中全会D.十一届三中全会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2023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80年,四川第一棉纺印染厂、成都电线厂等5家国有企业实行改革,将原来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征收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税。由在成本中列支的职工工资改在企业留利中支付,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同企业留利挂钩。这一改革     
A.缘于对外开放的时代要求B.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D.推动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近代对此进行探索的历史逻辑,是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派再到革命派,表现了探寻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的起步与转折,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及其文明的同时,把目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试图以此使得中国后来居上。五四运动以后,经过长期摸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人用自己的脚踩成的路。

摘编自陈卫平《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意识到“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探索现代化的“起步与转折”的内涵,并分析中国现代化道路在五四运动后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构想”在改革开放前的实践及其成果。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这一讨论(       
A.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B.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C.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领导集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唐山和天津等地视察时强调“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我们关起门来不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史称“北方谈话”。这一谈话(     
A.反思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B.发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之先声
C.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D.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78年9月,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上述论断(       
A.有利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B.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C.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理论概括
D.意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以增强制度自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靠机械、化肥、水利和电气。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传统要素投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由此可知,这一转变(     
A.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B.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C.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23-03-24更新 | 241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自1976年起,中国国家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多次出访国外考察。1977—1978年度的出访活动较1976年增长了27%。从出访的目的国来看,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各代表团重点考察这些国家工农业和科技的现代化水平,各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组织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经验。该类考察(     
A.重视了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B.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酝酿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D.实现了国家的经济转轨
9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吸取历史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拨乱反正,纠正重大冤假错案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21-11-23更新 | 579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1年吉林省延吉市汪清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10 . 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是近现代中国富强道路上不可缺失的重要推手。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1982-2000年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移动人数(单位:万人)

时期城镇总人口增加数人口移动人数劳动力移动人数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劳动力移动平均人数
19821990871565103208814401
19911995497939012020780404
199620001073210237573220301146

——据《中国统计摘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导致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不利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什么?简要分析采取该战略的背景和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