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柳青小说《创业史》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的情景。1953年的春天,小说主人公梁生宝因张罗集体创业的大事,与父亲梁三之间产生了矛盾。为说服父亲,梁生宝解释说:啥叫自发道路啊,爹!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咱分下10亩稻田,是吧?我不领导互助组,咱爷俩就像租种吕老二那18亩稻地那样,使足了劲做。年年有余头,有力量买地。该是这样吧?嗯,老任家他们,劳力软的劳力软,娃多的娃多,离开互助组搞不好生产。他们年年得卖地吧?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吧?好,108年以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咱爷俩名下了。咱成了财东,他们得给咱干活!

材料二   《人民日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报道年份统计表


——摘编自欧阳易佳《人民日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报道的叙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营方式上的差异,说明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者的史料价值。
2023-07-2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4年2月底,我有率参加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起草工作,亲历了它产生的全过程。

截止到1981年底,全国共有456家企业试行了“利改税”。1983至1984年,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国先后对国有企业分步进行了以利改税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把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通过税收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谢明干《改革开放口述史》

材料二   断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83年4月,国务院决定实行利改税的第一步,即税利并存制度。在企业实现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配。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财政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从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这体现了“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分配原则,比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摘编自刘佐《国营企业“利改税“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国企“利改税”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2)分别指出上述两则材料对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国企“利改税”改革的价值。除上述材料外,若要全面研究国企“利改税”改革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3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观沙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它艰苦创造的业绩扬名海内外,引起了各方面的注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沙岭村有各类企业234家,其中集体企业7家、私营企业20家、个体独资企业207家。234家企业中有工业制造业65家,年产值1.99亿元,利润679万元,实交税金39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41亿元。该村岳麓制鞋厂于1986年开始生产出口产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出口创汇企业日益增加,且越办越兴旺。全村在岳麓制鞋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先后创办铸件厂、服装厂等10个出口创汇企业。1989年,与省华湘公司、香港进监制鞋机械公司创办深圳湘益制鞋有限公司,这是湖南省第一家村级企业在深圳特区举办的合资企业。

——摘编自《长沙岳麓区志(19882002)》

材料二   (观沙岭)先后建起了村办小学、幼儿园和集图书阅览、歌舞游乐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使村上文化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1984年起,全村实行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由村上全包,对成绩优异者,另给奖学金。村上无辍学现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自1986年开始,村上公费为全村各户订报3份,为村民了解时事政策和学习生产科技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对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孤寡,村上每月分别给予生活补贴或养老金4060元,对职工和全体村民,医药费报销70%,村民集体福利有了一定保障。

——陈国政、曹固强《观沙岭改革开放兴工致富情况调查》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哪些历史现象?
(2)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说明这类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邓小平领导我们抓开放

(谷牧: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分管对外开放工作。以下内容是其口述内容)

“关起门搞建设是不行的”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能成功,现在有了“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西欧发达国家......它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它们的资金、商品、技术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

“还是办特区好”

经过反复研究,理出了这样一个思路:粤、闽两省要把潜在的经济优势发挥出来,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改变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这项重大举措的出台,显著提高了人们的开放意识,启动了通过改革实行开放的进程。

“不是收,而是放”

社会主义国家举办主要是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经济特区,马列主义的著作中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此先例。它是一项重要的创举和试验····.“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再加上闽南”三角洲””

到了1984年年底,根据沿海14个城市开放的进展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研究进一步扩展沿海开放地区,即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把条件与上述两个三角洲大致差不多的福建南部的厦门、漳州、泉州一带的沿海市、县也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摘自欧阳淞、高永中《改革开放口述史(精装本)》


提取材料信息,并说明该信息对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2-25更新 | 23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挂甲屯、黑山扈、马连洼、东村是北京郊区的四个村庄,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四个村庄发生了一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81年,挂甲屯生产队共有143户,470人,其中劳动力302人,共有耕地584.2亩。在生产队劳动的人数有177人,大田劳动者占71.2%。在社队企业上班和外出就业者有125人,占全村劳动力的41.4%.全年农业收入占68.1%,养猪、队办企业和输出劳动力等副业收入占30.3%。

1985年挂甲屯村的行政机构更名为“挂甲屯居委会",其行政归属是海淀区青龙桥街道,,马连洼村是居委会与村委会并存,在城中村中普遍存在村委会与居委会两套管理体制并存的“-村两制”现象。

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四个村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村.与海淀区科技园中心建设同步,马连洼、挂甲屯等村成为外来者的安身之所,中关村的上班族、北漂族、考研族成为这里的主要房客,房租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今天的村民仍将“朝顶进香”作为重要的仪式活动。每年四月初一到十五期间,这一带的花会组织依然会如期进行,人们开着私家车-路敲锣打鼓赶赴妙峰山,春节期间各村的花会还有“踩街”等活动。

——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6.第38-45页)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等方面具有的史料价值。(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1月25日青海省颁发的土地房屋所有证

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规定。

材料二

材料三   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作为实物史料,材料一印证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当时颁布了什么法律文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图片事件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时间、名称)?
(3)材料三中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其有何“变”与“不变”?
2024-04-0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刘知几(661721)是唐高宗时期的史官,在他的作品《史通》中,他提出“古今不同,势使之然”,史家著史也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的,春秋时期“闭境相拒,关梁不通”,史书必然“多有阙如”;汉代“普天率土”“远近无隔”,史料丰富,史书内容也就“倍增于春秋”。他批评有的史家“直以事不类古,改从雅言,欲令学者何以考时俗之不同、察古今之方异?”在《疑古》篇中,他指出“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武成》之篇,吾取其二三简,推此而言,则远古之书,其妄甚矣!”他还批评司马迁的《史记》“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认为其“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后世很多史家认为,刘知几的历史观有其复杂性和矛盾性。

——摘编自聂中庆《略论刘知几的历史观》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前的史学界,学者们依然走着过去的大路,对历代正史加以补做或改作;民国成立之后的史学,方向更多,大要言之,除继承前期的成绩,加以发展外,又多出:一、考古学和史前史的研究,二、中外交通史和蒙古史的研究,三、敦煌学的研究,四、小说、戏曲、俗文学的研究,五、古史的研究,六、社会史的研究。后期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难物史观”输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第三是新史料的发现。第四是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第五是新文学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史学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至今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2024-05-2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不仅是国家生命力从菱靡到进发的四十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四十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受访者:常光南,1926年生,曾担任四川省广汉县县委书记

1976年,粉碎“四人帮”过后,我的一个叔父,对公社化的意见很大。见了面,我说我是县委书记。他就说.(这里)搞浮夸.吃不饱饭,生产没有搞好,你这个县委书记是不是也这样搞?

下乡转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个生产队搞得非常好。我到那儿碰到个老头,老头不跟我说(实话),要我去找队长,队长也不敢跟我说,让副队长跟我说。他说是包产到组,实际上是包产到户,他把我“骗”走了。

19796,省委通知我出国,先后去了英国、瑞士、法国。参观人家这些工厂时,我就发现,人家工厂里的人不多,特别是领导不多,厂长又兼技术员,又兼会计,一个人担任几个职务,都是这个公司,那个公司。所以回来以后,包产夏季过后。我就成立了农业公司、工业公司、商业公司。

在楼上开了会。然后我就到下面动员了。动员的时候,我就说,我们现在生产队都包产了,公社有名无实,不存在了,通过领导批准,要把公社的牌子换成乡政府的牌子,过去公社的主任就作废了,没得了。

——据南方都市报《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史》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口述史料。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