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又扎根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既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同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不仅包括如何认识和把握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还包括如何批判和扬弃其他国家的先行现代化模式,更包括如何总结和反思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摘编自杨凤城叶子豪《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1-14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0年,美国开始农业现代化。1862年,美国通过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农业和农业教育立法;政府用稳定资金和健全制度推动农业建设,30年间建设了数十项大型水利工程。20世纪初,美国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20世纪前期,美国两次农业危机,政府投入重点转向控制农业生产、维持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恢复发展。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50年后,美国鼓励农用新技术,极力扩大农产品外销,农业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达到很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编自《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26年,斯大林指出没有工业发展苏联农业就无法发展,试图以美国模式改造苏联农业。1929年,苏联农业集体化。1933年,苏联拖拉机站和农场政治部门到村庄,在长期系统引入机械和技术上体现了明显的集体化管理效果。赫鲁晓夫时期,拖拉机站与集体农庄合并,大量垦荒、种植玉米、提高收购价格,为农场人员提供养老金。60年代,苏联农场高度机械化,其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福利机构。勃列日涅夫末期,苏联创造了一个工业投入、工人生 产、科学家规划,广泛参与的庞大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系统。

——摘编自《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49—2010年,我国农业经历了集体所有制,产品统购统销,农民户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农业主体;农民离土出村的三个农业现代化阶段。2010年前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机械化大幅度投入,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用工成本上升,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转折和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从满足温饱和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转向显化乡村价值、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为主,城乡融合体制创新是这一阶段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

——摘编自《中国农业转型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在世界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苏联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简析当前中国农业转型的原因。
2024-06-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后,议会通过的圈地法案迅猛增长,六七十年代约900项,1793~1815 年间约2000项,导致敌田或公地占比持续下降,农场的平均规模由17世纪的59英亩达到18.世纪的77英亩。期间,大农场饲养品种更为优良的牲畜,如良种绵羊:使用更好的农具,如到1808年配件易于更换的标准化铁犁开始投入使用,推动了铁犁全面取代木犁的进程。马拉播种机、马拉锄与脱粒机相继发明与改造;购买更多的肥料;四圈轮作制以及甜菜、马铃薯、油菜、萝卜、目蓿等作物得到极大推广。

——摘编自刘金源 (《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二   在联产责任承包制度下,土地使用权被一村一村地均分给村民,农业收入虽然很低,即便是最贫穷的农民也占有承包地的使用权利,其所起作用相当于一个生存的安全网,防止了完全的无产化。在青年农民外出打工的同时,部分中年以上的农民或妇女,可以继续耕种其家庭承包地,保有其使用权。因此,无户农业工人在中国仍然比较少见。

——摘编自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英国农业革会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英国相比。概括20世纪70年代来开始的中国农业革命主要特征,并指出其历史价值。
2022-02-26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12月,农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把推广良种作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之一,并制定了《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动员广大农民选育优良品种。到农村改革前,基本形成了县良种场为核心、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良种场为桥梁、生产小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19784月,国务院批转了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批准在全国建立省、市、县三级种子公司。2000年《种子法》实施之后,大量民营种子企业开始出现;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引进了一批优良品种、种质资源,也吸引了部分育种人才。经过长期的发展,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制种基地和152个制种基地县,保障了70%以上农作物用种需求;240家核心育种场和9500多家扩繁基地能够保障全国3/4的畜禽用种需求;934家水产原良种场及育种中心提供了40%的水产苗种。农作物种子年进口量约占国内用种总量0.1%,且以蔬菜种子为主。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具备核心竞争力或种源可控,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总体上也不会出现“卡脖子”现象。

——摘编自孔祥智《必须彻底解决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对种业发展的影响。
2023-11-13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24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5年,江泽民出任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87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全力促进上海的改革发展稳定。他领导制订上海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提出在20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方针。他积极支持开发开放浦东,强调要把浦东建设成为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的新市区。为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他倡导建立了民主党派双月座谈会、新闻界理论界双月座谈会等制度。他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建立了重大工程决策专家论证制度。为了扩大上海对外开放,他提出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互惠互利、长远考虑的发展对外经济交流的四项原则。……1989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摘编自《江泽民伟大光辉的一生》,新华社北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江泽民同志改革发展上海举措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江泽民同志的举措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2023-12-1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莱普顿在河边建造一座厂房,在厂房里安置许多纺纱机,让一台水轮机同时带动所有织机,工人们必须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下班,后来蒸汽动力取代水力,工厂也就从乡村搬进了城市,并很快向各行各业扩展。许多不能使用机器的行业都相继实行工厂化,比如家具、成衣、靴鞋车辆等,其中最典型的行业是陶瓷业,“工厂化”把英国制陶业改造成欧洲最优秀的陶瓷工业,直至今日“韦奇伍德”牌仍是陶瓷器的名牌产品。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世界博览会,英国商家几乎全都陈列工业品,外国商家则几乎全都陈列农产品或手工产品。1872年,有一份官方调查报告说采访者询问了2540789人,其中2010637人说自己在“工厂”工作。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加强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共同发展。1988年修改宪法,确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2年,中国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等改革全面展开,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中国出口部门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港澳台资企业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试点,组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也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党的十八大要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摘编自刘戒骄、孙琴《中国工业化百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厂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视工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粮食是战略资源,粮食流通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1979年,国家将小麦、稻谷、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等六种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86%1982年,在坚持统购统销前提下,国家统购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1981年的113种减少到60种。1983年,除少数重要农副产品外,允许多渠道经营粮食。国营商业积极开展议购议销业务,参与市场调节;供销社可以灵活购销;农民完成统购任务后,可以进城经营。这一阶段改革,粮食流通由计划向计划市场相结合的调节转变,但受计划经济影响,尚未触及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市场作用十分有限。农村改革和国家提高粮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短缺状况逐步改善,为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80年代初我国粮食流通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80年代初的粮食流通改革。
2023-07-10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4届高三零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通过各种纪年方式确定时间。这些用数字表现出来的时间,本没有什么意义,但历史学家在时间上编排历史事件,并将一系列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就为时间段赋予某种意义,并以此分析、解释、评价同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151710月这个时间对历史评价没有意义,但当将其作为宗教改革起点时间时就很有价值。

——摘编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等


请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任意年份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并运用材料的核心观点进行解释。(要求:明确列出所选年份,以及对应的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解释须充分体现材料核心观点;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出于倭寇侵扰、流亡海外敌对势力威胁,以及海防建设不完善等因素,虽实施海禁但不完全禁止国人正常的海上生产活动,为维护沿海秩序和社会安宁,还组建海军近海巡航,保护海上经贸活动正常开展。明中后期,平息海寇后,允许中国商民出洋,又在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清初,应对抗清势力实施“禁海”“迁海”政策,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虽出于海防的需要颁布“南洋禁海令”,但没有限制东洋和西洋贸易。清政府虽宣布限定广州一口通商,但事实上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并未禁止外商,华人也可出海贸易。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伴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量通商口岸开放,外国商品涌入中国,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一度出现了贸易量下滑的局面。从19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产品的贸易额迅速增加。甲午战争后民用机器设备大量涌入中国,并深入内地。

——摘编自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层面对外贸易主要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也不排斥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民间贸易;1972年后,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加,尤其是工业机器设备;1979年,伴随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将包括大部分武器装备技术在内的尖端科技对中国开放,这种局面持续到1991年前后;其后,西方再次对华实施高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禁运。2001年中国加入WTO,通过国际深度合作以升级产业结构;2009年后中国逐渐成为智能科技、通讯技术、先进军事装备的出口国。

——摘编自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明初到清初的对外贸易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与晚清相比对外贸易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
2023-04-13更新 | 30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3届高三二诊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至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部分词汇出现次数统计(位:次)

会议召开时间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法制
八大1956.92649600000
九大1969.443100000
十大1973.830400000
十一大1977.8942300001
十二大1982.910021611002
十三大1987.113301760143
十四大1992.17006101401
十五大1997.9006510615

——摘编自村田忠禧、张会才《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


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两个相关联的统计结果,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