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联邦德国针对通讯、邮政、铁路等国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集中进行私有化。这类国有企业承担了较多的公共任务,盈利能力较差,很多长期以来都享受着公共财政的补贴。在此次私有化过程中,德国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如铁路、邮政等),政府对其进行改组上市,并逐步减少政府的持股比例;对于小规模的国有企业和不动产,政府主要采取直接出卖或拍卖的方法。尽管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很多国企降低了政府的持股比例,但仍保留了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国有企业在德国经济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郎昆、冯俊新《德国、法国国有经济: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营企业实行经营承包制,这在当时是一种企业制度的创新。但是,由于承包制没有触及企业的基本产权制度,且本身还存在着“短期行为”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无法适应国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使得承包制难以为继。中共十四大后,随着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的逐步推进,改制上市迅速成为这个时期型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流。“放小”同“抓大”一样,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所有权制度改革的另一重要举措。1997年上半年,实行民营化的国有中小企业已占国有中小企业总数的50%以上。

—摘编自剧锦文《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与重组的变奏》

材料三   国企改革的肇始和四十余年的流变,也是中国经济向市场化探索、实践乃至形成中国特色模式的过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体制在改革探索中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中国有企业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改革历程。每个阶段的改革背后都烙印着时代发展需求的痕迹,而最终共同呈现出一种“国企改革的中国范式”。

—摘编自贺佳雯《渐进的国企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和联邦德国国企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联邦德国国企改革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盐的应用范围广泛,盐税也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中国古代盐的专卖制共分五种情况:一是部分专卖制,以民制为主,官制为辅,所产之盐,官收、官运、官销,春秋时期齐国实行这种专卖。二是全部专卖制,产、收、运、销全由官办,西汉武帝时期实行。三是就场专卖制,民制、官收、转商运、商销,唐、宋中叶、金、元、明万历以前时期实行。四是官商并卖制,各有经界,不相侵越,五代、宋初、辽、金、元实行。五是商专卖制(即委托专卖制),政府将收买运销之权授予专商,居中课税,明万历之后、清代、民国实行。

——摘编自《中国盐业》

(1)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盐业管理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盐业管理对我国现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成立了工商联合公司,实行工效结合、奖惩挂钩的目标责任制,实际上取代了公社的经济职能。1980618日,向阳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将原公社一分为三:乡党委、乡政府、农工商总公司。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乡、民族乡和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域,乡镇长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使撒社并乡有了合法地位。根据1983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1984年年底,中国撤社建乡工作基本完成,向乡政村治体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摘编自李正华《新时期中国乡村基层建制的变化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基层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基层体制改革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价格政策的演变

时间主要内容
1949~1952年实行在国营粮食商业主导下的自由购销政策
1953~1978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979~1984年提高粮食统购价格,改革粮食流通体制
1985~1992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比例计价办法,稳步提高粮油购销价格
1993~1995年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积极探索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改革路径
1996~2000年推行“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实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
2001~2003年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推进
2004年以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支持保护政策

——摘编自亢霞《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粮食价格政策的演变”为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5-2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现代外交制度是主权国家运行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外交政策的成长、国内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国内舆论对外交事务的日益重视,外交决策模式在内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其制度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

19491976年,很多外交决策往往通过外交部或者其他外事部门上报文件由毛泽东和周恩来圈阅的方式决策。邓小平在1977年恢复工作之后,几乎天天要审阅外交部的请示报告,甚至连为法国学生开办暑期汉语培训班、援助肯尼亚体育综合设施之类的事务都要经过邓小平的批示。

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一些事务性政策、例行性政策、常态性政策的决策权力被下放,明确规定只有那些牵涉重要国家利益的战略性议题必须交给中央决策讨论,其他一些次要的外交政策议题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或者由外交外事部门决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外事决策往往由外交部、外经贸部、文化部等部委甚至司局级单位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部委的意见和政策。

——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外交决策方式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外交决策方式变化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

外部环境政治体制实践方式实践路径世界观念文化氛围
列强侵略持续加剧集权官僚型的政体引进技术、近代工业后发外生、外力推动天朝上国
自我中心
被固有文化禁铟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历经百年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稳定性,中国被迫加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而新中国的成立则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打开了前进通道,中国开启了主动现代化的征程。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求索,试图找到中国现代化的方案。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现代化方案都是外源式的,这些不顾本国国情盲目照搬照抄他国的做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奋斗中,逐步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内生性方案。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共对现代化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当前,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致力于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摘编自王晓青《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结局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3-08-29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辽宁地区官地、旗地向民地转化,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近代农学及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构成了该地区农业经济近代化的基本内容,代表了该地区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的总流向。

——摘编自衣保中《清末辽宁地区农业经济的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曾经是粮食短缺省份,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工作,立足于通过本省增产解决粮食问题,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逐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粮食生产发生历史性变化,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如今更是“自给有余”,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摘编自范忠宏《新中国70年辽宁农村发生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辽宁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粮食生产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021-05-0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随着近代世界视野的扩大,英国商人们的活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欧洲一隅,与中近东甚至印度、南洋的贸易由于其极高的利润回报而吸引了更多商人,甚至贵族和绅士的关注。但这种贸易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诸如极高的风险,较长的贸易周期和复杂的管理等,这些问题是行会和规章公司无法解决的,而新兴的股份公司却能够在单个企业中集中大量资金,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解决海外贸易中所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因此,股份公司在英国近代早期的海外贸易中大行其道就是十分必然了。在英国商人们逐渐把贸易触角伸向世界各地的过程中,三大股份公司,俄罗斯公司、利凡特公司和东印度公司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占晶《论早期英国股份公司的缘起、特征与优势》

材料二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股票——飞乐音响。但是由于对股份制理论的认识不一致,姓“资”姓“社”的问题束缚了人们的手脚,股份制试点工作进展缓慢。据统计,到1991年底,全市只有8家股份公司,股本总额4.2亿元。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充分肯定了股份试点制,使上海股份制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十四大以后,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上海的股份制企业积极稳妥地发展。到2001年底,上海含国有股的上市公司共有88家,国有股本达196.14亿股。

——摘编自人民网《20世纪90年代上海国有企业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早期股份公司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股份公司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发展的意义。
2023-05-1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农村重点高中协作校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体育口号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体育寄于祈望一种心声和呼唤。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口号的演变。


   

——摘编自高玖灵《新中国体育口号的演变与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个以上的口号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