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数次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就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基本目标。当时在我国农村地区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有全国80%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这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过1953年开始的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转变。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材料二   1958年,全国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运动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举步维艰。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因公社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其他一些省份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这些大胆的尝试,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只有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并不加以提倡。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痴械改革实践,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在中央的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整理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根据材料二,归纳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过程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关于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你可以总结出哪些历史经验?
2021-03-0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施的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结合所学,推知与这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B.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
C.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改革开放
D.解放战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3 .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与近(现)代化两股势力相交织,构成了一幅动态的图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对欧洲殖民主义者海盗式的贪婪感到震惊,中国一直信奉轻商的观念,而且认为贸易应由政府官员来掌管。明、清两代的统治者,都曾徒劳地禁止过对外贸易,并且封闭海岸以杜绝沿海的海盗活动和异邦政治制度的侵入。例如,18世纪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                                 

            ——摘编自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二   正是中国的危机导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1899年出笼,这一政策不仅要使美国在“利益均沾”的基础上进入中国,而且还使中国有机会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中国的印象是野蛮、落后交织着民族主义向现代化奋进。       

                                                                                       ——摘编自费正清《观察中国》

20世界80年代,当邓小平的现代化努力谋求我们的理解与支持时,我们也许应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的无意识动机。                                             

——摘编自约翰.赫西著《召唤》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一直信奉的轻商观念”及近代前夕的“贸易口岸” 对经济近代化的影响。
(2)材料二认为“ ‘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有机会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请根据所学知识从思想近代化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并简要归纳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的现代化努力”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
2021-01-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1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减租减息、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01-20更新 | 617次组卷 | 16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探索与创新,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这个现代化过程中,也有一个特例,就是北洋水师。整个洋务运动都是变物不变制,器物可以引进,大工厂的生产方式也可以学习,但一般的制度性变革是不被允许的。不过,筹建北洋水师却把制度也变了,要想练制一支新式的海军,不变制度是不行的,像当时买回来的定远号、镇远号这类大军舰,都类似于一个小工厂,如果不对制度进行变革,这些军舰根本没法操作。所以,北洋水师全面引进英国体制,把英国的军阶制度引进中国,只是把具体的称呼都改了;同时还把英国的军官请来,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训练中国的水兵;让从福州船政局毕业,又海外留洋归来的学生当管带或舰长,指挥军舰。所以说,北洋水师对传统的军事制度变革得比较彻底,但它也有自己的问题。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各解放区也开始逐渐连成一片。根据地民众通过人民代表会议的选举,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革命根据地的政权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阶级基础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要建构的新的政权结构模式。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

——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材料三: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围绕建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设立政策性银行,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以及正确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新组建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已经投入运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正在增强,金融市场秩序有所改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有所规范,金融总体运行正常。

——曾培炎《关于当前经济形势》1995年4月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水师对传统的军事制度变革得比较彻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引进器物的做法并对该做法加以客观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金融体制改革”出现的政策性背景,并简述21世纪初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中所取得的成果。
2024-01-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温联谊学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基层组织的状况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效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保是唐代最基层的组织,邻只是说明同一编组内各家的相互关系。《唐律疏议》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谏置劝农判官疏》称“出使之辈,未识大体……务以刻剥为计。州县惧罪,据牒即征。逃亡之家,邻保代出,邻保不济,又便更输。

——谭景玉《宋代乡村组织研究》

材料二:保甲制度起源于宋代。弘治时,明朝批准了兵部在全国实行保甲的建议,但未见各地方认真执行。王守仁在镇压了几次农民起义之后,特别是镇压了江西南部漳南、横水、桶冈等地的农民起义之后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山中贼”是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心中贼”指农民心中犯上作乱的思想。为此,他开始探寻控制基层农民行为与思想的有效途径。他提出了“十家牌法”,具体实施办法是,每十家为一牌,牌上写明同牌十户户主姓名、籍贯、各户主要人员、职业。每家轮流值日,值日一家每天到同牌家中检查人口出入动静,家里多了何人,从何地来,来做何事,少了何人,去向如何,一记录交乡官,如果一-牌之中隐瞒事实,出现事故,十家同罪。

——王金洪等《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地方的农民各顾各,社队基层组织涣散,甚至陷于瘫疾、半瘫痪状态,许多事情没有人负责,乱砍乱伐树林、民事纠纷等现象大量发生。在新、旧体制交替的关节口处,老体制不能解决,新体制因为刚刚建立而未能加以解决,如果放任自流,势必直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民在有了经济自主权以后,迫切地要求切实保护已经得到的权利,要求自己管理本.村公共事务。为解决这些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于1981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村民委员会。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1982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李金台《乡村干部培训教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唐代基层组织制度的内容。指出当时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
(2)根据材料二,概述十家牌法创立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村民委员会建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性质。
2023-06-0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重点中学拔尖学生培养联盟2023届高三6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集镇、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人口逐渐聚集,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商业资本,逐渐发展为专业性市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人烟繁庶,名闻全国。到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这样),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一个个地区贸易网络就这样逐步形成。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时间立法情况
1848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90
1900
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改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据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叶到清朝前期“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的发展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市镇兴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加强城市改造的原因,并对这一时期英国的城市改造进行简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示意图,指出新中国成立后AB、BC、CD三个时段城市化进程中呈现的阶段性特点。结合所学,以“改革”为视角简析CD段特点出现的原因。
8 .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是最成功的特区。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探索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路径,并具有示范和吸引效应。……以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边界口岸。

——章百家《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

材料二   李捷认为,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第三大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四大“松绑”的内涵,并写出21世纪初中国借“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的标志性事件。
9 . 一个国家国运的兴衰与它采取的对外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廷颁旨:“自今海外诸夷及其朝贡者,抽分如例,或不赉勘合及非期而以货至者皆绝之。”原在正德初年已经开始放宽的对海外各国来华贸易活动的贡期和勘合要求,此时完全收紧,实际上是重申了“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的明初规定。明王朝从而恢复了明初将海外贸易全部控制在官营朝贡贸易唯一孔道的做法。…这一政策的实施,造成的恶果十分明显:“由是番舶几绝”。

——摘自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探研》

材料二   海运大开已三百年,中英的接触已两世纪,彼此互感不满。中国虽无调整之意,英国则已不耐,认为非变不可。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渐次完成,机器化的生产大量增加,市场固待开扩,原料亦须争取。印度早为所有,又占领了新加坡,控制了东入太平洋的海道要冲,再使英人不安于现状。地大物博的中国门户必须进一步地打开,中西的关系必须修正,无论中国是否情愿,已是势在必行。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做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王朝“将海外贸易全部控制在官营朝贡贸易唯一孔道的做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概述明清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及“恶果”。
(2)阅读材料二,概括英国发动战争的意图。结合所学,写出鸦片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标志性事件。试从经济角度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②阐述中共十八大以来“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是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
2022-05-23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过反复的比较鉴别,终于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要敢闯,没有一点敢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点干劲,干不出新事业……现有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现在又搞这个东西好不好?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1)写出《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结合所学分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的会议,并简述该会议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要试的经济模式。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
2022-03-2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