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05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祗,语曰:“苏常熟(丰收),天下足。”

——【南宋】陆游《常州奔牛闸记》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从西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3)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023-11-2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迪庆州藏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伦敦博览会和1866年巴黎国际博览会,清政府都得到英法政府的邀请,但都没有给予重视和积极的回应,没有派员参加。一直到1873年,在奥地利公使的一再催促下,基于外交考虑,清政府才勉强同意工商人等“如有意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赛者,悉听尊便。”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正式参加世界博览会。1876年中国参加了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展品共计720箱,6801种,展览占地“八千正方尺”。中国的丝、茶、瓷器、景泰器等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此后的39年间(18671905),中国参加了总共不少于29次博览会。

——摘编自杨东风《中国参加1906年米兰国际博览会研究》

材料二   1978年,新中国首个国际专业技术展——北京多国农机展拉开了博览会迅速发展的序幕。1985年,中国举办了第一个比较正规的国际展览会——亚太贸易展览会,国内博览会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与此同时,参与国际博览会的事业也迎来了中国世博会的新时代,从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到2005年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共13次出洋参赛。而1999年昆明园艺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以及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则标志着我国博览会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摘编自《中国与世界博览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政府对博览会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博览会事业迅速发展的影响。
2023-11-2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决定》提出: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首次明确肯定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决定》的通过(     
A.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肯定了小岗村农民大包干的创举
C.传递了农村经济走向改革的信号D.强调了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2023-11-2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79年至1990年,华北制药厂开展企业转轨变型,实行经营承包,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并逐步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至1990年,产品品种累计增加到98种,抗生素总产量较1978年增加54%,有紧密型联营企业25家。华北制药厂的发展(     
A.体现了科教兴国促进经济发展B.揭开了城市经济改革的序幕
C.得益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D.加快了中医药业的开放步伐
2023-11-2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沪深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形成。截至2000年11月底,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股票达到1063家,总市值4.6万亿元,境内上市公司累计筹集资金4800多亿元。对沪深交易所的成立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有利投资环境的改善
C.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D.促进了资金优化配置
2023-11-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始终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年之于社会,殆犹此种草木之于田晦也。从此广植根蒂,深固不可复拔,不数年间,将见青春中华之参天蓊郁,错节盘根,树于世界,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丰熟),复其膏腴矣。则谓此菁菁茁茁之青年,即此方复开敷之青春中华可也。

——李大钊《青春》(1916)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持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相结合,把寻求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作为己任,成为最坚决、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

——摘编自国防大学《1921:建党元年的历史风云》

材料三   我们的敌人眼光短浅,他们看不到我们这种国内国际伟大团结的力量,他们看不到由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他们也看不到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时代……永远宣告结束了。我们的敌人看不到这些,他们还想欺负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还想称霸世界。但是,同志们,我可以断定,他们的想法是狂妄的,是徒然的,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1951)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

(1)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中的李大钊提出“青春中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建党初期和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面临的任务。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史实依据。
2023-11-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建国初成立的供销社足唯-的商业流通系统,几十年的“统购统销”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广受欢迎。但80年代起供销社经营出现了闲难,1992年至1999年,全国供销社累计亏损近450亿元,大量供销社破产、转让,580万名员工中将近一半下岗、内退。这-变化缘于(     
A.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B.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C.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23-11-2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历代王朝把注重基层治理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商鞅还注重对秦国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乘势而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宁静而安定的小农社会秩序已被打破,农民弃耕从商的事很常见,如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客户没有田产,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口尤难记”,连户口登记都出现困难。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商人、佣工、流民,如建康府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宋代社会因其显著的开放属性与商业属性,而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

——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蓬勃推进。这一伟大变革,一方面使农民群众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项求,以改变一些地方出现的基层管理缺位和村庄无序状况。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人大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我国基层民主重新获得发展,增强了广大群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充分调动人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

——俞慈珍《民主视域中的基层群众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中“重功利而轻伦理”的政治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从社会关系和基层治理角度,分析宋代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伟大变革”是哪一个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概述村民为“改变基层管理缺位”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023-11-2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中学暨阳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产生,并延续至今。它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选择,即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农产品商品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农业经营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集中式的大规模农业生产较为少见。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的延续往往依靠的是代际传承,这造成传统农业知识体系更新缓慢,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

——摘编自韩贤克《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元明时期农业“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的代表性著作。

材料二   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全国土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指出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的文件及其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这些变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摘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的经验。
10 .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有领导、有步骤地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统管村级生产建设工作。这一举措适应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B.实行政企分开的要求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求D.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
2023-11-2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