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工业(手工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手工业者)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吴民生齿(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浮食(不事耕作而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引自《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中国一万工人以上各城市工人数工资及工时统计表】

地名工业工人总数平均每人每月工资(男工)平均每人每月工资(女工)平均每人每月工资(童工)平均每日工作时间
青岛2642815001500100012
南京178771080——75010
杭州12627231113478598
宜兴12570135012009606
武进162191400115067510
无锡7068520001710105010
苏州588141600150090010
上海3129141528125087211
芜湖158351600126072012
汉口1699921950192045010
武昌239741800129384612
杭州161711350123351011
福州160321800120010
潮安105832750————12
顺德544491883187584010
佛山17855125060037510
广州239365106275060010

——引自《五十三个重要统计材料之编辑》(三九),《生存》,1931 年 3 月,二卷三期,101 页。

材料三   全会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引自《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神宗时期苏州丝织业工场所呈现的状况;思考这段史料体现了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并指出此政策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中国工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为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而斗争的史实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人是如何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②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推动工业发展,共产党人在经济领域进行哪些探索?
2022-01-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浙大附中2022届高三12月月考暨首考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 17、18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个大的阶段。古典自由主义由约翰.洛克提出,让·雅克.卢梭加以发展。到18世纪中后期,亚当·斯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从伦理和经济两个角度阐释了自律性的市场经济理论,从而确立了以自由放任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把自由主义扩展到经济领域。新自由主义到20世纪70、80年代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主流,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自由主义鼓吹的彻底私有化、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等政策,对本国经济造成很多消极影响。在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的强制推行,使这些国家的主权不断弱化,民族工业和本国市场的保护屏障严重削弱,政府控制本国经济和保证金融安全的能力大减。在拉美,新自由主义导致拉美国.家企业大量破产、资本外逃、债务危机深重,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和失业不断增加等。

——摘编自梅荣政、杨军《西方自 由主义的流变、实质与危害》

材料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提出“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正在不断突破既有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框架,正在世界舞台.上提供着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所谓“中国方案”,是指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治理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对全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新态度”。

——摘编自周文、包炜杰《中国方案:一种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当代回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出现的原因,并分析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区别,并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良明林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023-11-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2023-10-0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法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有什么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材料二 下表中英国经济和进出口变化上的主要趋势(1964—1979年)

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34.137.740.441.1
通货膨胀率(%)3.17.816.913.4
失业人数(千人)3725555421344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比例(%)1.62.62.65.7
工业产出指数(1975年=100)86.299.9105.7112.8
进口渗透率(%)11.817.123.325.7
英国在世界出口产品中的份额(%)14.410.88.89.7

——崔士鑫《政策的风向标:英国政党竞选宣言研究(1900—2005)》


(2)结合材料二说明英国社会出了什么问题,撒切尔夫人任首相(1979—1990)期间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 中共中央在1983年下发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它的主要精神:(1)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的体制。(2)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总之,“就是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实行,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022-06-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校联考(等级考)历史试题(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华法系的发展具有原生性,同时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反对秘密性的奴隶制法,反对“习惯法”,提出:“法者,编著之图藉,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他认为统治者要“上法而不上贤”,认为“道法者治”。商鞅曾说:“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韩非进一步强调了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

——摘编自李彦东等《中国文化名著选读》

材料二   经两次战斗,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十一月,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双方使臣在尼布楚开始谈判。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正式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签字后即行互换。

——江耀琴《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2年,颁布修律上谕,谴派官员将现行一切律例,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要为拟议;1904年,颁布了《公司律》。在公司的类型确定上,《公司律》最大的贡献是首次从法律的形式上正式确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相比于以前的官督商办,确立了股权面前人人平等的条款,“附股人不论官职大小,……与五职之附股人均只为股东,一律看待”。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涉外经济区域,各类涉外经济主体的涉外经济行为以及相关的权利义务,都需要法律的有效调整。2001年以来,国家又对许多涉外法律作出较大修改,以使其符合形势的需要。

——摘编自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韩非子的“法律”思想,并结合所学指出韩非子在法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尼布楚条约》签署的历史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从政府政策的视角,指出1904年《公司律》颁布的历史背景,说明该律颁布的积极影响。②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系列“特殊的涉外经济区域”,分析我国涉外经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时代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并十分重视灾后的防治。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规定“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品运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通过该运动,加强了政府通盘筹划的能力。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等

材料三 19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