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辅佐国君以行治国之事者,在春秋时期多被称为“相”。终春秋之世,列国担任治图重任的“相”,皆属卿族。这些卿或随国君外出参加各种礼仪,或主持国政以决国家军政大事,实为卿权势力强大的一种表现。战国时期的“相”往往只有职官的意义,不是传统的贵族身份的标识。因为在国君的周围不需要存在能够使其“易位”的人物,而需要俯首听命的大臣。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为这一新格局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布衣卿相之局的噶矢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结构大变动中即已鸣响。

——摘编自晁福林《论战国相权》

材料二   唐初,“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起草文书诏令,原属中书省的职责,唐玄宗时则正式设置输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垂相,号令征伐”,皆出其手,“其后逸用益重,而礼遇益亲”,“又以为天子私人,元充其职者无定员”。在代宗永泰年间,又于内朝设立枢密院,以宦官充任枢密使,“其职掌惟承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如此,则原来共同执掌军国政令、佐天子而统大政的中书、门下省,都降低为只能照章办事的执行机构。

——摘编自魏俊超《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相职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相权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君主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的影响。
2 . 元代规定:“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又规定在御试时,“汉人、南人,试策一道,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时务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成”。这一规定(       
A.表明科举是选官唯一途径B.打破了不同民族间界线
C.带有明显的民族等级色彩D.容易滋生新的腐败现象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邢襄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下诏,在全国实施均田法。大量无主荒地属国家所有,分配给人民耕种。十五岁以上男子授田四十亩,女子授田二十亩。同时规定,奴婢也可领种土地,授田数与平民相同。这一做法(     
A.动摇了世家大族割据基础B.推动了南北民族大交融
C.使封建生产方式得以扩展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4 . 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任命坞主(豪强地主)为宗主来代行地方行政权力。486年,朝廷采纳李冲建议,“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百官俸……。朝廷此举(       
A.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自耕农的赋税负担
C.受到了租庸调制的影响D.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2024-05-3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监察对象是各级官吏。谏官虽责在“匡正君主”,但谏诤的前提是不触动皇权。在监察过程中,从纠参到议复,从核实到复劾都必须请旨进行。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汉魏选用御史通过严格的察举考试,唐宋明清,一般选用进士出身者为御史。统治者还颁布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以规范监察机关的活动。历代监察官员的地位十分微妙,秩卑权重,奉旨巡按,气派“威震州县”。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

材料二   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体制基本是仿照苏联模式的,苏联的监察模式为根据地苏维埃政府直接提供了制度样本和制度借鉴。1931年5月,中国共产党率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工农监察委员会和工农监察院。其职责是“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公布给工农大众知道,同时拟定惩戒办法,交政府采取执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形成了以工农检察委员会为主,同时又包括控告局、突击队、工农通讯员等在内的监察体系,建立起具有苏区革命实践特色的行政监察制度。

——摘编自舒绍福、李婷《从党内监察到国家监察:建党以来监察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监察相比,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监察体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在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监察制度建设的意义。
2024-05-1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周天子经常召开以“诸大夫”为名的贵族会议和以“国人”为名的平民会议,“凡国之大事,致民(召开国人会议);大故(重大事故,如灾害、兵寇、国丧等),致馀子(卿大夫嫡长子以外的儿子)”。这可用于证明先秦政治(     
A.充分尊重民众意见B.植根于儒家思想文化
C.深受传统遗风影响D.呈现家国同构的特色
2024-05-1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材料二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夫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账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2024-05-15更新 | 27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乌尔纳姆法典》(约前21世纪末颁布于苏美尔人建立的某王朝)的制定者以人民之父自居,鼓励臣民将国家视为家庭,将他的法律视为家规。前20世纪后期,苏美尔国家君主颁布的改革条例、债务免除命令和单行法令,往往都以书面形式记录在案,也被称为法典。这说明,苏美尔人(     
A.没有经历习惯法时代B.统一了两河流域法制
C.商品债务关系较发达D.法制建设服务于王权
9 . 533年12月16日,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用拉丁文和希腊文书写了致元老院和“一切民族”的谕令,颁布了《法学汇纂》,并宣布于当月30日生效。据此可知(     
A.拜占庭帝国元老院行使行政权B.查士丁尼继承了罗马法主权原则
C.拜占庭帝国民族关系异常复杂D.查士丁尼强调法律应用的普适性
10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二,康熙帝在乾清宫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共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倒酒。康熙还即兴赋诗,名曰《千叟宴诗》。以上事例说明(     
A.满族统治者笼络汉人B.统治者重视传统孝文化
C.君臣之义受到了挑战D.进步思潮影响统治秩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