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1 道试题
1 . 乾隆时期,清廷大力开发滇铜黔铅,鼓铸大量优质铜钱,以致民间交易多有弃用白银而行用制钱的现象。清廷此举旨在(     
A.减轻农民负担B.推进改土归流
C.加强经济集权D.扭转外贸颓势
7日内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据载,两汉皇帝赐予“三老”丝帛三十余次,向地方长吏、孝悌、力田、贞妇等群体“赐帛”也很频繁。这反映出汉代(     
A.着力发展纺织工艺B.中央集权体制空前强化
C.注重加强社会治理D.儒学正统地位重新确立
2024-05-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周至春秋早期,各地青铜礼器组合非常相似。春秋中期则发生了以下变化(如表)。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地域青铜礼器组合
秦地盘、篮、就、壶、垂为主,少见敦、铷
楚地张、置、盖、浴击、盘为主,罕见颇
中原地区敦、铷、盘、医为主,罕见理
A.青铜技术的进步B.区域发展不平衡C.等级制度的瓦解D.政治秩序的变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9年,弗吉尼亚选举产生第一个民选政府标志着北美殖民地自治生活的开始。美国地方自治的源头要比公共权力的源头更为久远。殖民生活伊始,自治便是殖民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并成为美国地方自治的最初面貌。后来,随着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限制和税收盘剥,自治变成了殖民地居民的一种价值诉求。这种地方政府先于联邦政府的情况与殖民时期移民们的生活现实和政治实践密切相关。此后,新英格兰的各殖民地通过代议制议会先后选举产生了殖民地政府,而代议制议会也变成了殖民地居民自治的具体方式,可使殖民地更像母国。随着联邦制的确立,地方自治最终以制度的形式成为美利坚的一种制度安排。

——摘编自施峰矫《美国地方自治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二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就筹划将保甲制度与舶来的地方自治熔为一炉,使其既能适应于中国乡村社会,又能顺应基层政制近代化发展的需要。1936年5月,蒋介石在全国地方高级行政人员会议上,推出了“融保甲于自治之中”的地方自治方案,并在同年8月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厘定了相关法规原则,决定纳保甲于自治之中。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地方自治委员会。1939年,国民政府确立新县制,这标志着保甲与自治在法理上的融合。1939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的《县各级组织纲要》及1941年8月公布的《乡(镇)组织条例》,最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保甲在自治组织中的地位。

——摘编自柳德军《保甲与自治视域下民国基层政制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英属北美殖民地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地方自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属北美殖民地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探索地方自治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美地方自治对推进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启示。
2024-04-11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其后逐步形成“王在法下”的传统,但《大宪章》的权威是有限的。1267年,议会通过《马尔伯勒法令》,规定《大宪章》的所有条款,无论涉及国王还是其他人,均应得到遵守。这一变化说明(     
A.大宪章的法律地位已得到加强B.解决了王国的内外矛盾
C.国王统而不治的局面开始形成D.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2024-04-11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商鞅变法后建立的赐爵制度强调“不官无爵”,即官爵合一。秦统一前后,官、爵已开始分为二途。西汉以官秩决定爵位,官重于爵。东汉官爵最终分离,“爵故废也”。这反映了(       
A.官僚机构职能转变B.中央集权制度臻于完善
C.国家治理渐趋理性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
7 . 十恶重罪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魏晋时期,《北齐律》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朝《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唐朝时,《唐律疏议》又将“十恶”做出具体解释和规定。 这一现象表明(     
A.主流思想的巨变B.司法制度的完善
C.民族交融的深化D.阶级矛盾的激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04年,清政府效仿日本进行国语改革,明确将汉语作为通行全国的官方语言,称为“官话”;而所谓“国语”依旧是满语。这一现象反映了清政府(     
A.主权意识的不断强化B.政体改革的保守立场
C.官僚队伍的结构变动D.文化革新的矛盾心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循吏司法实践概览

序号

姓名

在位皇帝

官职

司法事迹

1

黄霸

西汉宣帝

廷尉正

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2

颖川太守

力行教化而后诛伐。八年无重囚。

3

龚遂

西汉宣帝

渤海太守

化盗为民,狱讼止息。

4

召信臣

西汉元帝

南阳太守

盗贼狱讼衰止。

5

王涣

东汉和帝

洛阳令

清理积案,曲尽情诈,发摘奸伏。

6

镡显

东汉安帝

豫州刺史

怜悯盗贼穷困犯罪,擅自救免。

7

任峻

东汉顺帝

洛阳令

一年断狱不过数十,作风威猛。

8

许荆

东汉和帝

桂阳太守

兄弟争财,感悟息讼。

9

孟尝

东汉章帝

会稽户曹史

平反上虞孝妇冤狱。

10

刘矩

东汉恒帝

雍丘令

民有争讼,提耳训告,使其感悟。

11

仇览

东汉和帝

考城蒲亭长

母告子不孝,感化教育。

12

童恢

东汉灵帝

不其令

执法廉平,牢狱连年无囚。

材料二   自司马迁撰《史记》而设置《循吏列传》,历代正史多效其体,而又逐步定位于主要为中下级地方行政长官中的“循吏”立传。这些官员或因地位相对不高,事迹相对不显,未可单独立传,故以合传的形式集中载录以彰显他们为政以德、廉正亲民等政绩,让他们青史留名,并成为后世官吏们取效的典范。据统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除《三国志》《周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外,十九部正史共记述了五百多位循吏的事迹。

——摘编自李大明《<史记·循吏列传>与历代正史<循(良)吏传>的设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循吏司法实践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历代史家重视为循吏立传的意义。
10 . 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
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