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50次组卷 | 192卷引用:【校级联考】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某城市举行了一场国际会议,该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5国总理发起,共有29个国家政府首脑共计340名代表参加,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上周恩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着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在这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的做法(     
A.妥善消解了与会国错综复杂的矛盾B.顺利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有效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影响力D.成功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课的笔记,其中事件与意义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事件意义
A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B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标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C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D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标志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A.AB.BC.CD.D
2023-10-06更新 | 745次组卷 | 33卷引用: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必一同步练测
23-24高三上·全国·课前预习
简答题 | 困难(0.15) |
4 .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封建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2023-09-2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讲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四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主题二   海疆和陆疆的治理

材料五   明初国力雄厚,明成祖为确立明朝宗主国地位,命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各国。1405年6月,郑和率2.78万余名将士,分乘62艘宝船和140余艘其它船只,满载织锦绸缎、纺丝布匹、陶瓷器皿、金银铜铁器及钱币、馈赠品等,由刘家港入海,返程时在旧港(今苏门答腊巨港)击灭海盗陈祖义。1416年,郑和率船队护送各国使臣回国并采办各种珍奇物产、动物。郑和下西洋前后经历28年,抵达30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第二册》

材料六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材料七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八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 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 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 继续与明朝通好, 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九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

秦朝

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时期

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

唐朝立国之初就在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三,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远航条件。
(5)“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被称为世纪三问之一,请结合所学回答“梁启超之问”。
(6)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7)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8)根据材料九,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023-09-1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12·纲要上第12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6 . 北宋时期存在着几个货币区,这几个货币区的货币互不通用。当时京东、京西等13路专用铜钱;成都府等4路专用铁钱;河东等路则铜铁钱兼用。此外各个货币区还严禁货币外流。这一状况(     
A.导致地方财政割据形势的出现B.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C.催生了全国范围内纸币的发行D.提高了地区间商品交易成本
2023-08-29更新 | 76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六)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如表所示为1908年清廷颁布的《资政院章程》中的部分规定。据表可知,当时(        
第一条资政院“以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订”
第十五条前条所列第一至第四各款议案,应由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拟定
第十六条所议法案的颁布须请旨拟夺
A.军机处仍处于权力中心B.司法独立已是大势所趋
C.传统政治影响依然较大D.政治体制改革已达共识
8 . 有观点认为,“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克罗伊斯金币,约公元前550年由吕底亚王国《属今土耳其地区》克洛伊斯王所铸的椭圆形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之一。在此之前,吕底亚使用形状、重量、纯度不一的块状金银作为支付媒介。
亚历山大头像银币,发行于公元前305年至前281年,在亚历山大死后约40年由其部将利西马科斯铸造于土耳其,是已知最早带有领袖头像的硬币。亚历山大头像上的公羊角源自他自称是“宙斯-阿蒙神之子”。
明代纸币,印有“大明通行宝钞”字样,字下方有象征皇权的龙纹,这张纸币面值一贯,原到上可兑换1000铜线,但明代宝钞发行15年后,面值一贯的宝钞只能兑换250枚铜钱。1428年,明政府废止了宝钞。
八里尔银币,发行于1573年至1598年,是铸于南美波托西地区的西班牙货币,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货币。八里尔银币被西班牙用于购买亚洲的丝绸、香料、茶叶、瓷器,过量的八里尔银币的流入,在欧洲和亚洲都引发了通货膨胀。

——摘编自[]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货币与信用”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3-03-29更新 | 437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一第15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9 . “庆历新政”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一次实践。宋仁宗开始大力支持,但后来转变了态度,最终庆历新政夭折。宋仁宗转变态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广大官僚反对,二是忌讳朋党影响其专制统治。据此可知(     
A.统治者决策决定了改革成败B.改革加剧北宋积贫积弱程度
C.官僚意见不统一制约了改革D.改革失败因其制度层面缺陷
10 . 宋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系统和谏官言谏系统组成。御史又称台官,宋之前,台官主要是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主要是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宋初,谏官沿袭唐制,隶属于中书、门下两省,宋仁宗下诏将原有的门下省改为谏院,这一措施标志着谏议机构开始脱离行政机关而独立运作。此时的谏院已然成为另一个最高监察机构,与御史台共同运作。需要指出的是,谏院的独立只是相对于各行政机关而言的,在专制皇权面前绝无独立之说。

宋代谏官职能有所扩大,宋真宗下诏:“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这是谏官纠弹百官的法律依据,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台谏系统对外戚的抑制、对相权的制衡、对干政宦官的弹击、对武将的抑制,对巩固宋王朝之内政大有裨益。

——摘编自林晓炜《制度何以变迁》等


阅读材料,评析宋代谏官言谏制度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多角度分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2023-01-12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