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9 道试题
1 . 1476年,威廉·卡克斯顿将古登堡发明的西式活字印刷术引入英国,并用英语等替代了原本的拉丁语,他在印刷工厂发行的90多部图书里有74部是英文的。威廉·卡克斯顿的行为(     
A.有利于民族语言的发展B.颠覆了英国的宗教信仰
C.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D.提高了英国的教育质量
2 . 1954年,毛泽东就中国外交及有关工作提出了11条意见,其中包括“争取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开始建立东南亚和平区域,建立合作并发展它,订立互不侵犯条约或集体和平公约”“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在联合国框架履行大国责任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以东南亚为对外政策的重心D.积极改善国内发展的外部环境
今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
3 .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对法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张表格(       
中共八大提出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顺利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中共十五大明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明确提出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A.反映了中国法制建设基础的初步奠定
B.释放了恢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信号
C.体现了我国治国理念的巨大发展进步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七)历史试卷
4 . 表2所示为在中国出土的部分东罗马帝国金币的概况。其中安菩夫妇墓的墓主原籍为中亚的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664年在长安去世,709年迁葬洛阳;金币被墓主握于右手中,拉丁文铭文显示其铸造时间为602—610年。据此可以被认定为史实的是(     
出土时间出土地点概况
1914年新疆和田首次发现东罗马金币
1945年甘肃武威唐墓1枚东罗马帝国早期的金币
1953年西安附近隋墓1枚东罗马帝国金币
1978年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2枚东罗马帝国金币
1981年洛阳龙门唐墓(安菩夫妇墓)1枚东罗马帝国金币
A.金币是古代国际贸易的通用结算货币
B.隋唐中国与拜占庭陆上通道相对畅通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D.东罗马帝国征服了意大利及中亚地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672年,英王发表《宽容宣言》,主张给予不信国教者及天主教徒平等的权利。该宣言遭到议会的强烈谴责。次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任英国公职者,必须宣誓信仰英国国教”,英王被迫签字同意。这说明,此时英国(     
A.民族主义情绪高涨B.宗教改革方兴未艾
C.君权神授观念浓厚D.议会把持选官权力
6 . 1883年美国颁布的《彭德尔顿法案》规定:建立一个由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个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等。此举旨在(     
A.打破美国分权制衡机制B.推进美国文官政治中立制度
C.保障国家政策的连续性D.稳定党派利益提高文官地位
7 . 有学者在论述新中国外交时,认为中国已从“70年代前的‘体制外’国家和80年代的‘游离性’国家,转变成了‘体制内的负责任大国’”。该学者旨在强调现代中国(     
A.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治理B.外交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C.多边外交理念趋于成熟D.外交方针随着世界形势不断变更
8 . 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教民条约》:“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A.维护社会的稳定B.借助礼仪强化等级C.完善邻保制度D.依托宗亲教化乡里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隆庆元年四月,户部尚书葛守礼上疏,直言北方地区与南方地方的情况不同,不适宜推广“一条鞭法”。此后陆续有官员上书,反对在北方实行“一条鞭法”。这表明“一条鞭法”的推广(     
A.受北方官员一致反对B.缺乏实施的群众基础
C.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D.存在教条机械的现象
10 . 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唐宋到明清政府逐渐严厉防止“冒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以削弱地方势力B.为加强专制集权
C.保证了选官公平D.为缓和社会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