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朝廷认为官廪“九年之蓄”,不仅能“遇凶荒赈发济民”,而且可使“西(夏)夷北(辽)边,望而不敢近”。虽然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大大促进了粮食增产,但由于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和隐匿田产,官廪粮储常仅占总储量25%左右。除截拨漕粮、仓储赈粜、丰粮区“和籴”等救济手段,北宋朝廷秉承“取民有制,故民力常宽”原则,也以较高粮价承诺和减免流通税,劝诱商人依托运河网络,长距离贩粮至缺粮区。此外,相较北方从东南转运官粮为主的流通方式,长江以南的民间商品粮流通现象更为普遍。

——摘编自姜锡东、季发玲《北宋粮食储备与流通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等

材料二   邓小平曾指出:“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提倡科学种田,实行良种培育、土壤培肥、农业机械化等措施,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粮食储备机制;坚持“立足国内、全球供应”,允许外国粮食适度进口的同时,也鼓励中国粮食企业深化国际合作。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年均增产158.3亿斤,用全球9%的耕地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摘编自韩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北宋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新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从封闭到开放、从松散到紧密的历史,也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可以说,从16世纪起,人类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人类命运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

——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人类命运”加速融合趋势出现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人类相互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4-03-04更新 | 119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棚户区作为上海平民的栖身立命之地,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为稳定秩序巩固统治,192810月,上海市政府组建了“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着手勘定建筑地点,开始兴建第一平民住所。此后,市政府向市银行借贷兴建了第二及第三平民住所,为不少平民提供了较好的可供居住的场所。1935年,市政府成立平民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并向沪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借贷,开始营建平民村,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住房救助事业的发展,但财政的窘困决定了市政府无法满足广大底层民众的居住需求。

——摘编自刘荣臻《近代上海平民住房救助与社区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住房重建计划被上海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从1951年起,在借鉴以往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先后建成曹杨新村、控江新村等几十个工人住宅区,并配套建设诊疗所、公共厕所和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一五”期间住宅建设合计总投资额为1.54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与此同时,“自建公助”等住宅建设形式也大量出现。这些新建住宅不再集中在市中心,而是从市区向外辐射,星星点点分布在市区周围。此外,修理的老公房因价格较低,也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从而基本满足了职工及家属的住房需求。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解决平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及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以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并记载了辣椒,将其带回西班牙,很快传入葡萄牙。随着达·伽马开辟新航路,16世纪初,葡萄牙人把辣椒先传入非洲,后又传入印度西部。16世纪上半叶,辣椒传到欧洲的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等地,但是无论作为调味品还是菜肴,欧洲人都不甚喜欢食用辣椒,主要用于观赏和点缀。在美洲,16世纪下半叶以降,欧洲人把辣椒传入中北美地区。17世纪初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地区,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辣椒传入中国。随后英国殖民者又把辣椒从英国本土传入北美东海岸的英属殖民地。

——摘编自张箭《辣椒在全球的传播》

材料二 辣椒自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尤其是喜食辛辣地区的人们将它变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调味品。辣椒融入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范围,它在不同地区的称谓差异,也表明了其在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湖南人把辣椒文化视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并由此提炼出湘人的“辣椒精神”,毛泽东诙谐地将辣椒与红色革命精神联系起来,“不吃辣椒不革命”。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多年,但其文化已经融入中华饮食文化,演绎出不同风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尝最地道的辣味美食。

——摘编自张艺凡《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分析辣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传入中国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辣椒”与“全球文明”关系的认知。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隋朝开凿大运河后,各个朝代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对运河进行建造与修补,而这背后的动因除了保持交通的畅通之外,更多的在于交通所带来的运输上的便捷,经济上的互通,政治上的传递。公务的正常运转,粮食的运输,军队的出征等都可以通过运河来有效地提升其推进的效率。在各个历史朝代,大运河还发挥了航运交通之外的其他功能,如灌溉,防洪,排涝等。

——摘编自董肖肖《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清末,京杭大运河屡屡断航,清朝政府已经无力疏通,几乎到了废止的地步。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已经不可避免地被用来代替漕运,再加上1845年后京师地区严重的粮荒、太平天国战乱及1853年黄河灾难性改道,使得清政府排除了重新考虑恢复运河体系的可能性。19世纪后期,南北海运兴起,津浦和沪宁铁路通车,长江中下游南北各省的物资流动转移了路线,运河沿岸的物资北运大都选择海运和铁路运输,大运河的作用逐渐缩小。大运河不再是南北水运的主要商路,江南运河虽尚可维持,但仅是江南地区的一条区域性运道,对沿线城市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变小。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里,中国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战争的破坏,使得江南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城市凋敝,残破不堪。

——摘编自张小庆、张金池《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以来大运河发挥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大运河衰落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20世纪以前的中国大运河兴衰,谈谈的认识。
2022-11-28更新 | 25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是世界合作社组织的发源地之一。1862年赖夫艾森采取互助原则,创办以农民为本位,解决农业资金问题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安森豪信贷协会。协会不要求成员入股投资,运营的盈余作为共同财产进行积累而不做红利分配。1872年信用社建立了“莱茵农业合作银行”,不仅可以平衡各家信用社的资金短缺,而且成为了信用社的商品购买中心。除此以外,赖夫艾森还建立了阿尔米纳农业保险公司。1877年赖夫艾森又创建了农村合作社权益保障联合会,通过定期对信用社的工作和经济审计来监督其运营。信用社的发展也得到了德国政府的重视以及财政支持。1889年德国《合作社法》修订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信用社的发展。1930年,赖夫艾森组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合作社联盟,并一直发展至今。

——摘编自孙婷《德国的农业合作社》等

材料二   1951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原来革命根据地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快速在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其它省、市普遍建立起来。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88368家。这一时期的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经营管理人员由社员选举,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上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李明贤《新中国60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赖夫艾森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农村信用社建立的背景,并结合上述材料,比较中德农村信用社的差异。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代中国农村金融建设的启示。
2022-03-03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