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给丝绸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其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造纸、铁器、水车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缓的传到了西方,其过程有时长达几个世纪。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向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所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成为“交流纽带”的四个方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直接体现于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内容。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都是大力提倡的。

——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材料二   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当时的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帝国的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富收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毫不奇怪,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之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断《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印加帝国统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高祖七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规定“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   我国人口增加率30%o,粮食增加率几年来是40% -50%,可见粮食增加很快,但是粮食增加的率不能长期地这样下去,因为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来总要成为问题的。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劳动力廉价,人们不愿意改进技术实现机械化,进而无法提高生产率,我国的国民收入在1956 年将近900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79% ,积累部分约为21%。因人口多,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觉得更小了。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控制起来,使消费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

——摘编自马寅初《新人口论》

材料三   正是中国20 世纪50——60 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恰逢劳动年龄,进入劳动,为改革开放带来了不断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在很长时期里,我国老年化程度并不严重。例如,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占人口(0-14岁)比例从36. 3%降低到22.9%,劳动年龄人口(15- -64 岁)比重从59.3%提高到70.2%,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从4.4%上升到7.0%。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在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负担减轻的条件下,产生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即所谓人口红利。

——摘编自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 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材料三在人口问题上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有何建议?
2020-05-1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即把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作为国策。在其影响之下,一些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成为轻重工业区和家属生活区所在地,并因此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离城市较远的很多乡村地区也因为采矿、采油、军工、修水库等建设活动而日益繁荣,达到一定规模与程度后成为了新兴城市。与此同时,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其青壮年中有相当一批人被招进工厂当了工人。这其中又有很多人安家于城市,逐渐成为都市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两种模式是大陆乡村都市化的最主要的模式。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副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城镇吸收更多的人口和城市轻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知青与下放的城镇干部、居民大批返城。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农民进城开店办厂。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旧的工农业、城乡二元分割发展格局被打破,新兴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

——摘编自叶明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及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上下三千年,陆海五道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东及东北亚,南至东南亚、南亚,西贯中亚、西亚、东欧,远达西欧、东北非海岸,几乎是古代整个文明世界,沟通古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以及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文化圈。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既有民间商人交易,也有宗藩之间的朝贡贸易;既有威尼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元朝“斡脱”商人等这样的地跨亚欧的国际商团,也有宋元沿海舶商,明朝郑和船队等这样的远航商贸船队。同时,古代丝绸之路的人员往来伴随着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等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国际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摘编自鲍志成《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概论》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早在汉朝时已开始海上对外交往。两宋年间,由于游牧民族盘踞西北地区导致陆上丝路中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摘编自维基百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的原因。
2023-11-1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在这种伦理观下,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即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专制)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1)阅读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国情怀的内涵并简述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甲午战后二十年间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葡萄牙开辟美洲殖民地之后,大批移民带着发财的梦想涌入新大陆。到16世纪末,短短几十年内就有十万白人分散到美洲各地。不过,人口基数大以及后来对屠杀的限制加强,土著印第安还是这种基因融合的主要基础。西班牙、葡萄牙政府为了稳定殖民地社会,鼓励移民与印第安女子通婚,于是在合法的或暴力的结合之下,印第安女子产下了第一批印欧混血的后代。接着,混血人种又与欧洲人、印第安人,或者其他混血者结合,产生了进一步的人种融合。不久,大批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卖到美洲,逐渐成为人种混合的另一群主要基因提供者。黑人与白人、印第安人、印欧混血人之间都产生了新的混血后代。

——摘编自蔺志强《新旧世界的交汇:大航海时代》

材料二   西方近300年的早期殖民扩张,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欧洲的各种家畜(马、牛、羊)、农作物(小麦、燕麦、大麦及稞麦)和水果(橄榄、葡萄)等被带到各个殖民地。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南瓜以及可可等,也被带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马世力主编《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指出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新旧世界”的交流内容,并简析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发轫于8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在阿拉伯的前文化时期,完全处于古巴比伦世界的范围以内,而在它的鼎盛时期,古典文化影响的印记随处可见;阿拔斯朝(750年—1258年)早期,阿拉伯文化臻于鼎盛。以哈里发麦蒙(813年—833年在位)为代表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在巴格达设立了著名的智慧馆,将从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求到的古籍运到巴格达的智慧馆中;教育大门向全民敞开,朝野上下,求知若渴。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私人藏书成为时尚;通过翻译活动了解和掌握外来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繁荣进程中富有特色的学术活动。这场历时百余年的翻译运动促使阿拉伯文化不断从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中吸收营养,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陈宇《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到公元1500年时,美洲大陆刚进入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约公元前25000年便已达到的文明阶段。……在15201820年的300年间,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黄金250万千克、白银100万千克。而惨遭杀害的印第安人则有1000余万。……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印第安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两千纪,欧亚大陆古老、成熟的农耕文明被游牧民族入侵,从而进入混乱时期。由于铜和青铜昂贵而又稀少,因而不能广泛地用来制造武器和工具,这就使武器实际上为君主及其政治、军事集团所垄断。总人口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武装起来,这样小范围的武装在面对全体武装的游牧民时,力量显然过于微小。同时,昂贵的价格也使得铜和青铜器无法投入农业生产,生产率受到严重地限制。马的驯养与铁质武器的发明,为游牧民族发起席卷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与农耕社会传统的步兵作战相比,游牧民族数量庞大的骑兵来去如风、机动性强,使得农耕民族常常陷于被动;此外,游牧民族兵农合一的传统使得他们能够相对轻松的召集起一支不小的队伍,而农耕民族军队少了根本打不过,军队多了又养不起,大多数时候都只能被动防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亚历山大通过东征打通了由印度至尼罗河的广大贸易区,在广袤的地域内,西亚、中亚、小亚细亚、印度等各地区、各国的民族与希腊各城邦之间的经济贸易普遍加强,其统治区域内出现了众多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亚历山大为加强其在东方的统治,还大力推行融合政策,在亚历山大帝国中沿袭了东方专制帝国的旧日规,建造了一个同时具有东西方特色的大帝国。随亚历山大出征的不仅有士兵,还有希腊学者,他们搜集资料、采集标本,这种活动扩大了希腊人对东方的了解,也扩大了人们的地理空间概念,开阔了古代科学知识范围。但同时,亚历山大的东征还是一次希腊奴隶主阶级的侵略战争,战争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摘编自傅利华《略评亚历山大东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游牧民族得以入侵古老农耕文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文明交流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在数百年时间里进行过多次移民活动,秦惠王十三年,秦攻占巴蜀地区,“移民万家实之”,这是秦朝首次大规模向南进行领土扩张。秦始皇三十三年,移民五十万迁往“桂林、象郡、南海”,三十五年“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这些移民活动皆是强制性的迁移,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秦朝的移民政策与其国家实力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关系,军事征服、移民占领、军事再征服、移民再占领,秦朝通过这种模式一步步扩张领土,进而取得了相对于其他六国的一国独大优势。

——摘编自张昭、刘娜《秦朝政治性移民的再分类、比较优势及其后世影响》

材料二   明末清初,巴蜀地区由于受到长期战乱、瘟疫、灾害等方面的肆虐和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人口急剧凋零,出现了“地旷人稀”的局面,为了尽快恢复和重建巴蜀地区,清政府从土地、农业、户籍等方面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鼓励移民填川。在此背景下,大量湖广、江西、福建、山陕等省移民进入巴蜀地区,由于湖广籍移民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这场移民运动又称为“湖广填四川”。这场移民填川运动时间开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基本结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间之长,移民来源之广泛,移民数量之多,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典型。也正因如此,清代巴蜀地区形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格局,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马佩佩《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移民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