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2022年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内涵。一艘20米长的南宋福船,船身断裂但结构仍较完整。这种福建造的木帆船,适合远洋航行,另一艘正待发掘。“如此完整的宋代沉船,国内少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介绍。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瓷器(片)、漆木器、建筑构件等文物,瓷器绝大部分为龙泉窑产品,还有瓯窑褐彩瓷、建窑系黑釉瓷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遗址直接证实了温州是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主港口的事实
B.遗址考古价值需要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才能被恰当阐释
C.海上丝绸之路须借由考古实物才能组成证据链加以验证
D.遗址发现是一种证据,为践行“一带一路”提供历史注脚
2023-04-26更新 | 2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4月阶段联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文献记载缺失的内容,因考古发掘而变得丰满,那些通过出遗迹和文物所还原的历史,改变了我们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在探讨中国陶瓷的海上贸易线路时首先使用的,与中国古代外销陶瓷的发现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又有日本学者以中国陶瓷在海外各地的流布情况为基础,将这条古代东西方之间的陶瓷贸易与交流的海上贸易线路,称为“陶瓷之路”,认为它连接了“中世纪东西两个世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海外交通史研究中,“海上丝绸之路”一词逐渐成为中外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概念,且一般将其作为“丝绸之路”概念在海上的延伸。

——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港口。纵观全球著名海港遗址,往往缺乏港口考古成果的强力支撑,而“海丝申遗”工作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2021年,温州在建设城市主干道望江路下穿工程时,发现了朔门古港遗址,这一遗址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温州地标江心屿双塔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航标,分别建于唐代和宋代。古人建造如此宏伟的两座航标,正因为附近有繁华大港。而在南宋和元代,温州都曾设立外贸管理机构。遗址与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遗址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发掘成果如下:

区域

发掘内容

亮点

东端水门头区

奉恩水城门以外、水门河沿岸两侧的各类遗迹群组成。包括陡门、桥梁、堤岸、斜坡式码头、成片房址等,年代及演变轨迹清晰。

中部邻江港口区

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为沉船、码头等遗迹分布区。两宋时期的突堤式码头。
发现2艘福船(福建造木帆船,适合远洋航行)。其中1号宋代沉船残长12.4米、残宽4.1米,推测全长约20米。
地层中出土有大量瓷片。集中分布的瓷片堆积多呈条带状,形成于元代。其中九成以上为龙泉瓷,基本无使用痕迹。

西端南侧瓮城区

早、晚两期瓮城基址及砖、石道路等遗迹。
宋元时期瓮城城墙平面呈圆弧形,明清时期改为方形。

——据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栏编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海上丝绸之路”一词的含义,并简述这一词的使用与中国陶瓷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寻找相关信息,佐证温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繁华大港”。结合所学,简述考古发掘的价值。
3 .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图1出土的甲骨文


图2古埃及罗塞塔石碑


图3《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中国的夏朝存在成熟文字
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D.不同区域出土了不同的文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022-04-23更新 | 941次组卷 | 62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启超中学等两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列三幅图所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左到右分别是埃及古阿比多斯的埃及牛的黏土模型、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藏的牛尊和亚述帝国王宫出土的人面飞牛石雕。这些考古文物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历程B.社交和宗教仪式的重要性
C.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D.埃及文化的世界价值与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等都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观察如图,下列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与其产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确的是(     

①卡尔纳克神庙   ②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   ③“悬诗”   ④桑奇大塔
A.①B.②C.③D.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A.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B.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D.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2024-05-25更新 | 220次组卷 | 29卷引用: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日前,《考古 Archaeology》杂志新出版的2024年第一期评选出了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其中,以色列文物管理局的考古学家发现的四把铁剑位列第三、它们可以追溯到大约1900年前的罗马时期。罗马帝国统治该地区时期(     
A.首创了行省制B.诞生了基督教
C.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D.继承了西亚君主专制制度
2024-04-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般认为可以分为:草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20世纪70年代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20世纪90年代,有了“太平洋丝绸之路”的概念。


(1)根据提示,将下列商路填入表格相应处。(填字母)
商路途径地区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从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出发,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
自长安出发,西逾葱岭,到大月氏、安息。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从中国沿海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再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
A.草原丝绸之路B.太平洋丝绸之路C.丝绸之路D.海上丝绸之路E.西南丝绸之路
________(例: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鸭形玻璃注(下图)是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北燕宰相冯素弗之墓,它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传入,是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交流、东西文化互鉴共存的见证。


材料一


材料二   成分分析是钠钙玻璃,与罗马玻璃的基本组成相似。……我国生产的玻璃器皿的最大特点是以铅玻璃为主,而同时期的外国产品多是钠钙玻璃。

——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

材料三   世祖时(408年-452年),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玻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魏书·西域传》

材料四   览方贡之彼珍,玮兹碗之独奇,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阻远。

——西晋(265年—317年)诗人潘尼《琉璃碗赋》

材料五   公元四五世纪形成了在中国境内的这条路线——从新疆……经呼和浩特、大同、……、赤峰……这条路线是连接西亚、中亚与东北亚的国际路线。

——徐苹芳《考古学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



(2)根据上述所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鸭形玻璃注”的传播路径。

材料六   尽管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禁止海上贸易……从1573年开始,菲律宾同中国的商业往来成倍增长。

——(西)多洛斯·弗尔克《马尼拉大帆船》


(3)有学者认为,太平洋丝绸之路是对海上丝绸之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请用史实来解释这一观点。
9 . 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     

A.对外贸易处于顶峰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丝路贸易较为兴盛D.榷场互市相当活跃
10 . 文物凝聚历史。读图,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汉朝鎏金铜马
这件鎏金铜马现藏于茂陵博物馆。据考证,它的

艺术造型源自汉朝御厩中饲养的大宛“汗血马”。


玻璃水注
玻璃是古代埃及人最早制造的,从东罗马帝国传入

中国。这件玻璃水注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


A.汉代社会一度战乱频繁B.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
C.中西交流丰富人们生活D.河西走廊始终畅通无阻
2022-10-13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10月统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