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希腊人以希腊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翼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的织锦实物,如图1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翼马纹织锦藏品。这一神兽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借助了翼马纹设计了“丝绸之路周”的徽标,如图2。

   
图1

   
图2

——摘编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翼马纹织锦的特点并简析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丝绸之路周”徽标的认识。
2024·北京丰台·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论语》 —— 人类文明的瑰宝

材料一   汉唐时期,有记载的研究《论语》专著约百部。而两宋时期有250余部。《论语》是北宋文人必读经典之一。深受重视。他们虔心研治儒学,成就了北宋《论语》注疏的辉煌局面。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   开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都体现出诠释义理的深度。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

——摘编自刘亚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流传研究》

材料二   4世纪后期。《论语》传入日本。7世纪。日本最早的宪法中多条目直接出自 于《论语》。大化改新时的教育机构中《论语》被定为必修书目。《万叶集》《源氏物语》 等作品均引用了《论语》的话语。9世纪。祭拜孔子与孔庙合法化,宫廷首开“论语讲   筵”。18世纪,朱子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   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从17世纪开始   《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   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   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论语》也在当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摘编自馆冈邦雄《<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论语》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论语》对外传播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元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下表为中元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时期源流与发展
先秦出现七月半的秋祭习俗,在农业丰收后,用新米祭祀祖先,向祖先报告收成。
魏晋早期“五斗米道”宣扬“三官信仰”,其中地官为赦罪之官。北魏时,七月十五日被定为中元地官的赦罪日,道教徒于七月举行斋醮之事。
南北朝时,南方盛行于七月十五日过“盂兰盆节”。盂兰盆节所讲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儒家伦理契合,为民众所接受。
唐朝唐王朝大力推行佛、道。此时,道教中元、佛教盂兰、儒家尝秋三节并行。
宋朝太祖、太宗时,规定中元节开封城要依上元(正月十五)之例,张灯三夜。皇帝御楼观灯,赐宴从官。民间出现集中售卖明器的市场,瓦市乐人演出《目连救母》杂剧,还有祭祀祖先的物品沿街叫卖,扫墓成普遍习俗,道观也设道场祭奠。
金朝金的节日几乎全部沿袭了辽宋习俗,尤其是宋的习俗。金朝在中元有拜天、射柳的习俗。
元明清中元节一直是这个时期重要的节日,整体内容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基本沿袭前代。

——据《中华文明史话·节日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元节形成过程中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元节成为中国古代重要节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采取政策增加人口。《周礼》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春秋时期,越国规定女子十七之前须出嫁,男子二十之前须娶妻,同时对生育的家庭给予奖励。战国时期,国家会派出医生照顾临产妇女,还为多胞胎户提供帮助。宋代政府下令“乡村五等、坊郭七等以下贫乏之家、生男女不能养赡者,每人支免役宽剩钱四千”。宋代立养子法,准许无后嗣的民户领养孤儿,在各地创设专门收养弃婴的慈幼局或婴儿局,并设立举子仓资助贫困之家养子。宋初规定“县吏能招增户口者,县即升等,乃加其奉”“县令考课以户口增减为黜陟”,明清时期延续了这一规定。

——摘编自倪玉平《中国古代的人口增加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明确的人口政策。1941年,国民政府社会部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成立“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从事人口政策纲领之研究。19455月,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经过近四年艰苦努力起草的《人口政策纲领草案》以《民族保育政策纲领案》之名终获通过。“保育有两种意义:一求生育率的提高,二求死亡率的减少。”保育之更重大的任务,不但是要求民族体质健全,并且要求心智理性发展,以期中华民族,千年万世,续存于世界。该纲领提出奖助稠密区域之人口移植稀疏或边远地区,并且通过边区开发促进边民之繁殖。纲领还规定“鼓励健全夫妻之生育,指导适当的节孕,维护孕妇产妇之安全,以期优良子女之增加”。

——摘编自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一:北京、上海、南京为重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增加人口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确立人口政策的原因,并指出国民政府人口政策的特点。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这种大陆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仅使美国的“地理中心点”不断向西迁移,也使“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20世纪头十年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战前,这种人口的增长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1910年时的美国社会中白人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这必然决定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就反映了这一正在得到加强的事实。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这个国家当时经济、社会状况和其所处时代特征的最为真实的画卷。

——摘编自宋健《美国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

材料二   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短表内容包括有关人的自然属性等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长表内容包括有关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人们会因就业、就学、迁居等因素迁移、流动,人户分离现象大量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这次人口普查增设了《暂住人口调查表》,作为人口普查的附表。鉴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希望尽快地得到普查成果,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

——摘编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头十年美国移民的特点,简析美国进行19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021-04-15更新 | 38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辽宁卷)03
6 . 人口数量是古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选自《中国历史人口变迁图及人口密度图》

材料二   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但史料记载这一年的“口数”仅为4673万,每户平均口数仅为2.24。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统计的口数只包括男丁,即成年男子。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

——摘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总结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2)材料二中,宋朝人口数量有史料记载和学者推算两种结果。你更认可哪一种?说出你的理由。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由于修建贯穿全国的大铁路,开始有针对性的招募华工……此后华工赴美人数总体上呈递增的态势。……70年代,美国爆发了严重且漫长的经济危机……80年代左右,贯通美洲两大铁路干线相继竣工,对华人的排斥在美国上下达成一致。……80年代三次排华法律的通过都处于美国政治选举的当口,而政治选举成了每一次排华法律通过的导火线。而华人的生活方式与西方人迥然相异也使得美国人认为华人不能被同化,这也为排华分子的暴力行径提供了口实。美国排华暴行令人发指,焚烧华人住所,驱逐、殴打、屠杀华人的行径数不胜数。

——摘编自张庆松《美国百年排华内幕》

材料二   1881年济南教案,美国传教士欲指使中国教民强买民房改为教堂,结果教堂被当地绅民毁坏,教民官府抓捕。传教士寻求美国驻华公使帮助,向清政府施压,最终在僵持两年多后,清政府答应传教士赔偿损失、惩办元凶、保护传教士安全等要求。但在两年间,当地民众始终以揭帖的方式反抗,如“如有将房售予洋人,必加以重害”、“如有卖于洋人,将其房拆毁,困怂亲眷,生食其肉”类似的揭帖屡见不鲜。

1884年8月,清政府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爆发。广州地区针对法国的反教案件也迅速增加起来。此时“省城内外,众怒汹汹,传书集众,意欲尽毁法产,攻击教民”,在中法战争期间有40名教士被驱逐,被毁教堂达五十多座,2000多教民被抢或房屋被毁,更甚者有10多教民被杀害,法国领事官、传教士的坟墓被挖掘,许多教民被报复殴打。

——摘编自刘帅《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排华与中国反教排外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80年代美国排华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80年代中国反教排外的特点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移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