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9 道试题
1 . 如下图是南京国民政府铨选部颁发的甄别证书及相应信息,由此可知(     

姓名:郑树政 年龄:二十五岁 籍:浙江杭州
现职及等级:浙江丽水县教育局局长委任六级
“右公务员经本部依照先人公务员甄别审查条例审查认为合格,除登记外,合行发给证书,以资证明”。

——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日

A.官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落后B.文官选拔制度已比较规范
C.利于保持行政工作的稳定D.地方自治制度仍需要完善
2024-05-1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强化训练(一)历史试题
2 . 民国初期,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等法规草案,对文官的类别、考试机构、考试种类、考试科目、考试方式、任用资格、任用方式等都做了具体规定。这些措施(     
A.避免了近代官员的腐败行为B.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
C.保障民主共和政体持续发展D.使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得以建立
2024-05-1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质量检测(月考)历史试题
3 . 【文官制度与人才选拔】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50年代,霍布斯等人的平等自由思想在英国备受关注,对选官理念有长远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

——摘编自姬丽萍《民国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
2024-05-0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强化训练(一)历史试题
4 . 1913年初,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种,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A.避免了徇私舞弊B.确立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摆脱了封建束缚D.选拔官员坚持考试和资历并重
2024-05-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ZDB)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其实施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制化              ②有利于促进干部队伍建设
③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④有利于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24-04-2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子自幼习诵儒学经典,皆以科考为目标。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量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谕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

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一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试评析以上现象。
2024-04-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据此可知(       
A.官员选拔与近代教育相结合B.近代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孕育
C.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D.科举制度尚未废除
2024-04-1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对边区各级干部的培养,为此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指示和决定,如1943年《关于征调敌后大批干部来陕甘宁边区保留培养的决定》,要求晋察冀和太行分局抽调优秀干部来延安学习。并创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等干部培训学校,竭力培养干部。同时,为全面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先后制定与实施了干部考核条例,着重考察干部的政治原则性、工作积极性、业务熟练性、作风民主性和学习先进性等,这些严格的标准有效控制了干部队伍的规模。边区先后四届政府,均基本保证任命行政干部在千人左右。此外,这些条例和法规要求对干部进行平时考核、临时考核和固定考核。边区政府还对各级干部队伍实行每年两次定期鉴定。针对考核和鉴定情况,政府确立了一套干部奖惩依据的具体办法,并广泛听取本机关和群众意见,对奖惩审批持审慎态度。同时,党始终坚持教育为主、奖惩为辅的原则。对此,毛泽东深刻指出:“奖励模范,不使积极分子沉没于一般群众中,是提高全部工作和全体人员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闫世桓《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

10 . 我国2018年修订后的《公务员法》第九十条规定: “辞退公务员⋯⋯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辞退的公务员。”并在2005 年《公务员法》(原第八十五条)的基础上追加“并应当告知辞退依据和理由”的内容。修订后的这一规定(       

A.有利于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B.赋予了高级干部更多的人事权力
C.体现了我国公务员管理的混乱D.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中立原则
2024-03-2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