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1 . 戊戌变法运动是(     
①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④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22-08-04更新 | 38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向西方学习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2022-04-2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晚清戊戌变法时期企图采用的政治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既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不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B.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C.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D.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不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真正成为太平天国实际赋税政策的是“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它不仅保护自耕农的利益,而且也保护地主的土地权和收租权。这种保护,体现了对赋税来源的关注,当然不是有爱于地主。……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运动“照旧交粮纳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进步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戊戌政变时,维新志士6人于1898年9月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下列人物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  )
A.康有为B.梁启超C.康广仁D.张之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2021-12-27更新 | 1188次组卷 | 78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一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三   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1-10-0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2021-10-0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第一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第八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类别篇数比例
列强在中国21547.4%
经济/财政/商务8719.2%
总论194.2%

A.希望得到列强支持B.向国人介绍西学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D.为变法制造舆论
2021-09-28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百日维新”期间,文化教育方面的规定有: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一试历史政治,二试时务,三试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该规定说明
A.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B.传统教育仍占有主要的地位
C.封建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D.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