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以后,刘晏针对“时天下钱少货轻”“商贾不通”,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对唐朝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他提出了“理财以爱民为先”“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的改革思想。同时刘晏认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主张选拔和任用一批坚决拥护改革,而又精通经济管理的人才。他制定了常平法,即根据年景好坏,“常年平敛之,荒年蠲救之”“丰则贵取,饥则贱与”。与此同时,刘晏还采用因地区生产特点来确定税收方式的办法,以解决人民当时严重缺粮的困难。如,对于岭南深山、沼湖地区的人民,可以用竹、纸、漆器、绫锦等当地的土特产代替租税,把粮食留归民用;对于特别不便于运输的地方,让农民把货物集中到附近的产矿区,换取铜、铅等就地铸钱纳税。刘晏经济改革使唐中后期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史称刘晏理财“以爱民为先”,富其国而“不劳于民”。

——黄玉生《中唐时期刘晏的经济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方言众多,在全国或全省的会议上,听众常常听不懂那些用差别很大的方言所作的报告。同时,社会上存在大量文盲。从1950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开展了以推广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扫除文盲运动。但在识字运动中很快暴露出传统繁体汉字的“三多”(字多、形多、读音多)、五难(难认、难读、难写、难记、难栓排)问题。因此文字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作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化领域最重大的运动之一,文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新中国文字改革过程中.存在学术问题政治化处理的错误做法。有一些人因对文字改革的激烈批评,而被错误地当作反对政治改革被划为右派遭受了迫害。由于急于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滋长了盲目乐观和急于求成的情绪。这种急于求成的情绪,在文字改革中导致有的问题考虑不周,尤其是简化汉字方面,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摘编自王爱云《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文字改革1949-195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文字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的文字改革。
2021-08-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对官制进行改革,将门下省所隶城门等五局转隶殿内省,废去了门下省的散骑常侍等官,同时增置了给事郎四员,使其成为外廷独立处理政务的国家机关。炀帝还罢废了一些可有可无的职官,如三师、特进等。炀帝省并119郡,较之文帝时州郡数减少了三分之一多。炀帝还于大业八年颁布诏书,规定“自今以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回授文武职事,若吏部辄拟用者,御史即宜纠弹”,并明文规定“魏、周官不得为荫。”周齐用人尚武、尚贵戚,所以隋文帝提出“武力之子,俱可学文”。炀帝因此大兴文教,恢复国子监,增加学生员数,扩大秘书省的官员编制,重视编撰图书典籍。为了彻底改变官吏队伍的构成,他创立科举制,开辟用人新途径。清人王夫之认为,“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

——摘编自吴洪琳《评隋炀帝官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炀帝官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隋炀帝官制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