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度量衡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制度逐渐形成,其标准单位与人体、自然物或人工制造物联系紧密。如以某一位贵族的跨步、手掌等作为长度标准,以生产工具斧在冶炼过程中青铜块的质量为“斤”的计量单位。这其中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铸造标准器并建立度量衡检校制度。秦统一后,制定了全国统一性的度量衡标准,并以严苛的律法保障了统一度量衡的实施。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不同而使度量衡标准不断变化,但秦的度量衡检校制度、基本单位和相互比值的制度长期保存下来,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

材料二   统一度量衡标准的最早三次努力是希腊人、罗马人和查理曼大帝快速扩展并巩固其帝国和扩大其税收的副产品,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古代社会多数标准都是拟人化的,如臂(一寻)足(一尺)以及肘(一大匙)。不仅如此,商人们常为了价格差异让度量标准不同。至18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创造出米制系统并加以传播。该系统建基于非人格化且恒久的天文计算法,一米是赤道到北极的子午线长度的千万分之一。因此,“米”需要一场思想革命:商品化进程的发展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随着工业化和商品为远方市场而生产,工业标准化的度量衡方式逐渐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摘编自【美】彭慕兰、S·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西方度量衡标准的共同点及各自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西方度量衡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0-08-0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的改土归流始于康熙朝,盛于雍正朝,收于乾隆朝雍正四年到雍正十三年(1726—1735年),是清廷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集中时期。清廷实行改土归流的目的是强化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土归流之后,清廷在西南地区实行保甲制度,凡遇有事,“逐村清理、逐户稽查”,加强了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在实施改土归流的过程中,使用了武力“进剿”的手段,曾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蒙受很大的战争灾难,许多无辜的人民遭到清军的杀戮,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清廷从其统治目的出发,改流并不彻底。清廷在云南、贵州、四川裁去土司的“土官”称号、取消其权力的同时,继续授予“土舍”“士”等名目,以此作为封建基层统治的工具以及中央委派给流官的助手个别地区甚至又设新土司,四川就曾新设安抚司11个、宣慰司1个这就使得土司制度的残余得以长期保存下来。加之清代吏治败坏,许多流官贪婪成性,到任以后,大肆盘剥西南少数民族人民所以,改流以后,许多地方残破落后的局面并没有很大变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改土归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积极作用。
2019-07-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材料   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以《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如犯罪者不是出于主观目的,就可以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的原则不予追究。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法律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法律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7年10月,中央政治局成立“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以陈云为组长,在中央政治局之下统一领导国家的经济工作。陈云根据毛泽东改革经济体制思想的要求,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毛泽东支持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改革思路,并把所有制结构、生产和流通体制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高宁《毛泽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构想与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勋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   隋朝统一后,对监察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隋炀帝仿照汉武帝的做法,颁布了新的“大条证书”。汉武帝的“六条”是“专纠郡国二千石”,即郡守国相,精炀帝所纠则是地方上有品级的所有朝廷命官。汉武帝特别强调对地方上“豪强”监视(一条、六条),隋炀帝则强调要“穷逐”部内“盗贼”

对豪强的纠检由第一条退居第三条。汉武帝“六条诏书”的第四条是指监察纠举郡守选任属佐的不法之举,而隋朝既无地方行政长官自辟(任命)僚属之制,也就没有必要将此专门提出来作为监察事项。此外,隋朝新六条增加了“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而汉代则无此项。隋炀帝的这些改制为唐所沿袭,影响深远。

——摘编自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隋“六条诏书”的内容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朝梁武帝时,选举制度发生极大变化。自梁建国之初武帝天监元年(502)至敬帝太平二年(557)梁亡国,56年间无中正之官,亦无中正定品之制。他用州重(州望)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膏梁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梁武帝时学校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各有学生数百。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梁时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这是隋唐科举制度的萌芽。

——摘编自张岂之等《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建设。这与当时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形势复杂,急需通过民族工作来推动全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关。医疗卫生事业成为当时贯彻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疏通民族关系的一条重要渠道。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把少数民族卫生事业列入国家大事予以商议和规划。到1952年底,即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起县级卫生基层组织。中央政府先后派出4个卫生工作队和8个防疫大队与医疗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集中力量消灭严重危害少数民族群众身体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和地方病,同时设立传染病防治站,大力开展防治工作。这有效地遏制了各种疾病的流行,使得当地医疗卫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素质和数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摘编白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中央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中央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综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秦汉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时期,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坐拥鱼盐之利,但丰富的资源换来的财富多数流入了宗室贵族之手,国家和人民获利微薄,财政入不敷出。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几经波折,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与之分货”,即征收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推行“官山海”政策: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上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对冶铁产品利润实行政府和私人分成,“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铁器由官府统一收购,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利润统一归国家。还提出“通轻重之权”:“轻重敛散以时”,即根据物质供求状况变化,由国家适时地吞吐物资,在物多而贱时进行收购,在物稀而贵时进行抛售。

——摘自刘玉峰《中国历代管理经济政策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时代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