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属僚主要是由当时地方长官自己来任命的。 583年,隋文帝杨坚对地方机构实行改革,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同时规定,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官员四年一换。通过这些措施,中央不仅牢牢控制了地方官任用之权,而且可以防止地方官员和当地豪强互相勾结,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南北朝时期,王朝的更迭十分频繁,地方势力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的设置十分混乱。隋文帝杨坚采纳度支尚书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撤销境内500多个郡。同时,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将一些郡县合并,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据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地方官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文帝地方官制改革的意义。
2022-12-0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体育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普招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初年,中央军队以南、北军为核心,但由中央直接指挥的还有三支比较特殊的军队。建武六年(30年)“罢郡国都尉官”,取消郡国四种常备军和每年一度的都试制度, 郡国军队只用于维持地方治安。据《后汉书》载:“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未尝复言军旅”,“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甲兵,敦儒学。”建武十三年(37年)后,相当于三公地位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还有前后左右将军不再常设,只在战时临时任命。南阳太守杜诗上书:“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刘秀采纳了杜诗的建议。但东汉地主豪强有为数不少私人武装(部曲和家兵),每年二三月份或八九月份,地主对他们的 私人武装进行战争训练。

——摘编自漆侠主编《大一统初期的变奏曲》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光武帝军事改革的影响。
2022-11-07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大多都有“劳动”科目,要求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7年,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论断。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完全充当为国家工农业生产输送劳动力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

——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是劳动教育政策的主要供给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难以适应开放化、多元化、综合化的学校和市场,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制度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唐秋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呈现出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供给主体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推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重大决策。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以省为单位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税费改革在全国推开。2004年“一号文件”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黑龙江、吉林两省随后进入试点,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两减免”是指免除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三补贴”即: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由此转向逐步降低直至最终取消农业税。2005年,全国2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两千多年的农民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到此结束。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47年伊凡四世执政时,国家权力分散,阶级矛盾尖锐。他在“重臣拉达”辅助下,颁布新法典,强化司法机关,吸收城市居民参加审判,规定中小贵族受国家法律保护,但没有限制波雅尔(封建大贵族)土地所有制。中央设立衙门制度,衙门虽然由波雅尔担任,实际掌权人由军事服役人员遴选,逐渐形成宫廷服役人员集团。地方机构改革主要推行地方自治,废除食邑制度,从各地封建贵族、商人、手工业者和国有农民中选举的“地方司法税务官”,对中央政府负责。随着改革的深入,波雅尔分裂势力达到与中夫分庭抗礼的地步,“重臣拉达”权力也日益加强。伊凡四世解散了“重臣拉达”,全国实行“特辖制”,对波雅尔实行恐怖统治。伊凡四世也因其雷厉手段被称为“伊凡雷

——摘编自何红《俄国伊凡四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凡四世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伊凡四世改革的历史影响。
2022-09-22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淝水之战后,东晋政权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南朝宋高祖刘裕在掌握朝政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东晋时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权一直掌握在王、谢、庾、桓四大家族手中,选拔官吏,主要依据门第,选出的官吏多是无才无识之辈。刘裕掌权后,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精神选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他罢免或处死了许多士族或皇族出身的贪官污吏。他的亲信、功臣中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严厉惩罚,甚至处死。他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他还敦崇学艺,修建庠序(地方学校),选备儒官,弘振国学。刘裕死后,其子刘义隆继续实行他的政策。由于刘裕父子的改革,宋初的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刘义隆在位的30年左右用元嘉做年号,因而历史上称之为“元嘉之治”。

——摘编自《宋书·武帝本纪》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裕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裕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政府视房地产业为治政要务,不断进行改革。宋初设立名为“店宅务”全面负责官营房地产的计值出租、房屋修建维修并兼顾经济民生等事务。史载:店宅务“掌官屋、邸店计直、出僦及修造、缮完”;并且规定,凡田宅交易都要缴纳契税,时称“印契钱”;针对房屋需求的急剧增长,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两次“申禁内外群臣市官田宅”,“现任京朝官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购置产业”;仁宗时也重申“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并规定“开封府民有赁店宅务客店者,与免诸般差遣”。熙宁三年下诏:“寺丞月添支钱十五千,主簿京朝官十二千,选人十千,无廨舍者月给宅钱五千”。宋政府对城市扩建也有要求,神宗元丰六年,开封外城扩建,新修城墙占用“百姓屋地百三十家,计直二万二千六百缗”,平均每户补偿一百七十余贯。

——摘编自胡建华《宋代城市住房政策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房地产市场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房地产市场改革的意义。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持续8年,中原地区和北方在大乱中血流成河,江山鱼烂,经济彻底摧毁。大乱之后的广德二年,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5000%。政府税收一落千丈,仓库空空如洗,根本拿不出东西增加供给平抑物价,当时物资已经紧张到连皇宫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唐朝将恢复经济的命运寄托在漕运上。刘晏授命危难,在宰相元载全力支持下,他充分表现了统筹全局的能力、周密精细的头脑和改革创新的才智。他组织大量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运河得以顺利全线通航。为解决运输问题,他改全程运输为分段运输,运粮船负责运到本段水路边界,将粮食交给地区粮仓,再安排新的船只起运,并首次把散装大米改为袋装。刘晏派官吏和军队沿途押运。在运输工具方面,他拨付大批资金在扬子开设10个船厂,建造两千艘急需的大型运输船,以当时最低造价的两倍的价格,支付造价,保证了造船质量。为保障顺利通过水流湍急的三门峡,他参与设计了一种超大型的“上门填缺船”,改进了船纤所用的材料,制成坚韧的纤绳。为保障人力的使用,他废除无偿徭役,改为工资雇佣制。漕工采用特殊军事化方式组织起来,纪律严明,责任到位。由此,江淮的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代宗大喜过望,说道:“我们父子有饭吃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措施。
(2)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取得成功的背景,分析其改革的影响。
2022-11-27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王朝实行国野、乡遂制度。“国”中及其近郊之“乡”,主要是征服者、统治者及其族人或“国人”的居住地区;近郊以远的“遂”、“野”,则主要是被征服、被压迫的“庶人”、“野人”居住的地区。西周以来,周王室、各诸侯国公室以及卿大夫采邑主,都按其政治等级的高低而拥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军队。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在西周,只有在国家中享有一定政治权利的公民即“国人”或“士”,才有资格当兵,这既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利。至于西周藉田制下的“庶人”、“野人”,则不服兵役;在当时的等级、阶级制度下,他们也没有权利没有资格服兵役。西周至春秋前期的军队内部,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军政之间的关系,以及军队的编制、装备和战术,都以“周礼”为指导原则,贯穿着等级制度。

材料二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府对原来的军制进行了改革。公元前645年,晋国“作州兵”。公元前590年,鲁国"作丘甲";公元前538年,郑国“作兵赋”。“作州兵”的对象,当是晋国“遂”、“野”的“野人”、“农夫”,而不是“国人”。“作州兵就是取消只限三郊才能当兵的规定,扩大及于三遂(诸侯三郊三遂)”。鲁"作丘甲"、郑"作丘赋"的内容,与晋"作州兵"大体相同。“丘”,是齐、鲁、郑等国社会中一基层组织单位的名称。所谓“丘甲”、“丘赋”,就是以“丘”为单位出甲、出赋。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史(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军制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概述春秋时期军制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2-11-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1917年开始在北大实行改革,他的改革对五四运动来说有着与《新青年》的创办同等重要的意义。北大源自康梁创办的“强学会",直到18985月才以“京师大学堂”之名成立,所有学生均从上等官员或已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中录取。学生把大学看作是官场晋爵的跳板,而不是做学问的场所,对于大半由官僚而变成的教授,评论的标准不是教学和学问,而是官阶。蔡在19171月的就职演讲中指出,学生来到大学的目的是寻求学问而不是为了发财或做官。他宣布治校的三点方针。第一,学校是学术机构,研究并不仅仅意味着引入西方文明,也包括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不仅是保存“国粹”,而且要以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第二,学生不应把大学视为旧的科举制度的替代,也不应忽视自身专业之外的课程。第三,大学应维护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在此基础上,学校招聘了观点不同的教授,整个学校基本上是由教授而不是行政人员或官员管理。

——据周策纵著《五四运动一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前北大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北大改革为五四运动做了哪些准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代意义。
2022-06-06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