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在关中地区的蓝田县,"蓝田四吕"制订和实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即《吕氏乡约》。乡约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德业相劝",对"德"进行了解释性的列举,认为"德"有二十三种表现。将"业"分为两种,即"居家"表现和"在外"表现,并延伸至"读书治田"等其他领域。二是"过失相规",规定"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三是"礼俗相交",规定"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四是"患难相恤",规定"患难之事七",列举了七种可以请求乡人帮扶的患难类型。

——摘编自何旺旺《乡规民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1)根据材料一,归纳《吕氏乡约》的特点。

材料二   卢作孚认为,传统农民过着以家庭为核心的"两重集团生活",其中家庭是第一集团,由家庭延伸出的家族、姻亲、邻里及村社等是第二集团。这两种集团生活使得农民知熟人不知国人、知家庭不知社会、知村社不知国家、知私不知公,阻碍社会进步。因此,卢作孚主张建设"现代集团生活"。所谓现代集团生活、就是学习西方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个人超越家庭和亲朋关系,转而以依赖社会、国家为核心。"目前我们要想中国有办法,我们一方面要打破原来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即个人对家庭的依赖关系),创造新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即个人对国家的依赖关系);打破原来不合理的比赛标准,悬起新集团的比赛标准。这样就可以创造伟大的社会动力,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王翠《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主要内容、总体评价与当代启示》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卢作孚主张建设"现代集团生活"的背景和目的。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乡村治理观念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这次会议由毛泽东主持,总结了“五四”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其中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外,对若干特殊土地财产及分配中若干特殊问题的处理办法、土地改革执行机关及保护工商业等,也作了具体规定。在这个大纲的指引下,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

——摘编自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得以制定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作用。
2021-09-04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A+班下学期段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淝水之战后,东晋政权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南朝宋高祖刘裕在掌握朝政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东晋时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权一直掌握在王、谢、庾、桓四大家族手中,选拔官吏,主要依据门第,选出的官吏多是无才无识之辈。刘裕掌权后,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精神选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他罢免或处死了许多士族或皇族出身的贪官污吏。他的亲信、功臣中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严厉惩罚,甚至处死。他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他还敦崇学艺,修建庠序(地方学校),选备儒官,弘振国学。刘裕死后,其子刘义隆继续实行他的政策。由于刘裕父子的改革,宋初的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刘义隆在位的30年左右用元嘉做年号,因而历史上称之为“元嘉之治”。

——摘编自《宋书·武帝本纪》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裕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裕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763年,唐代宗升任刘晏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安史之乱后物价飞涨、财政极度困难,刘晏“以养民为先”发展生产,开源节流。为提高运粮效率,改革漕运,改直运法为段运法,降低了运费。削减盐务机构,调整食盐专卖制度,国家掌握统购、批发环节来控制盐政,在各地设常平盐仓,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激增。他改革财政体制,建立经济情报网。在诸道选勤廉干练的士人管理诸巡院,让其随时上报当地物价的涨落等。推行常平法,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谷贱伤农、水旱民散,他还在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激了生产。刘晏真正做到了“敛不及民而用度足”,使唐朝经济迅速恢复。780年,刘晏因杨炎所陷被害,抄家财物唯书两车粮食几斛。

——摘编自《中唐刘晏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2022-08-0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政府视房地产业为治政要务,不断进行改革。宋初设立名为“店宅务”全面负责官营房地产的计值出租、房屋修建维修并兼顾经济民生等事务。史载:店宅务“掌官屋、邸店计直、出僦及修造、缮完”;并且规定,凡田宅交易都要缴纳契税,时称“印契钱”;针对房屋需求的急剧增长,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两次“申禁内外群臣市官田宅”,“现任京朝官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购置产业”;仁宗时也重申“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并规定“开封府民有赁店宅务客店者,与免诸般差遣”。熙宁三年下诏:“寺丞月添支钱十五千,主簿京朝官十二千,选人十千,无廨舍者月给宅钱五千”。宋政府对城市扩建也有要求,神宗元丰六年,开封外城扩建,新修城墙占用“百姓屋地百三十家,计直二万二千六百缗”,平均每户补偿一百七十余贯。

——摘编自胡建华《宋代城市住房政策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房地产市场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房地产市场改革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标志和符号……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指出,1955年要发动全国讨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全国印行,各地的群众讨论陆续展开,并对草案高度拥护。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繁体字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是严重的妨碍。方案强调国家对汉字简化的支持态度。改革文字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根据21世纪初的国家调查数据显示,89.58%的人选择阅读相同内容的简体字印刷品,95.25%的人平时主要写简体字。下表内容为近现代以来新词汇事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沙发、牛顿、布爾什维克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
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學、科學、總统共和、格致学、科学、总统
其他西學、洋錢、孔子學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摘编自陈先松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体现的人民立场》等

材料二   英国的殖民地开办了许多免费的教授英语的学校,对拔尖学生发放奖学金。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场。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的150年中,约一半的科学技术文献是用英文写作的。在国际海事救助和航空管制方面,各国按英美国家的安全和技术标准统一使用英语。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和美国已是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国。

——摘编自《英国近近现代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在不同时期重视语言文字的原因和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两国文字变革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2-09-10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选做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材料       汉武帝初年,随着经济发展,一大批大工商业主崛起,实力雄厚。汉武帝对这些巨商非常反感,认为商人都是些见利忘义之徒,不愿与国家共克时艰。多年对匈奴的征战消耗巨大,国库早已空虚,汉武帝最终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颁布了告缗令。

所谓告缗,是指鼓励民众举报商人的偷税漏税行为。告缗令规定,凡瞒报收入的商人一经查实即查抄全部财产,其中一半归入国库,一半奖励举报有功者。一时间告发商人成为社会风潮,甚至成为普通百姓的一条生财之道。经过近10年的告缗,全国富商大部分已被消灭。

《汉书·食货志》称朝廷通过告缗“得民财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但民间商业在如此残酷的打击下被摧毁殆尽,市场凋零。告缗制度由一开始针对富商,很快扩大到几乎全部的商人阶层和有产者,最终导致稍有积蓄的家庭都被波及。社会上告密、诬陷成风,诚信沦丧。告缗令成为酿成汉武帝末年巨大社会危机的诱因之一。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颁布告缗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告缗令产生的影响。
2022-07-1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推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重大决策。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以省为单位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税费改革在全国推开。2004年“一号文件”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黑龙江、吉林两省随后进入试点,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两减免”是指免除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三补贴”即: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由此转向逐步降低直至最终取消农业税。2005年,全国2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两千多年的农民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到此结束。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和初年,面对“盐铁之利,积于私室,而国用日耗”的局面,理财家李巽在盐法方面“大正其事”,强调“盐铁使煮盐,利系度支”,将盐利收入归于度支,使之成为中央所能支配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他首先降低盐价,元和元年(806年)奏:“每州所贮盐,若遇价贵,斗至二百二十,减十文出粜,以便贫人,公私不缺。”这便是仿效刘晏时的常平盐,由政府以低于市场价格的售价,将盐直接零售给百姓,以平抑盐价。降低专卖价格以及政府低价粜盐,促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增加。其次,调整专卖机构,为了使盐的购销网趋于合理、严密,对原有机构或裁并,或增设,如“堰埭先隶西观察使者,悉归之;因循权置者,尽罢之”。疏通了盐专卖的流通渠道,促使专卖收入猛增。再次,废除别贮库。这一措施带来了唐朝中后期户部财政独立的曙光,是关系到三司成立的重要之举。

——摘编自马慧芳《浅析唐朝元和年间财政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李巽盐法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巽盐法改革的意义。
2022-06-2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平顶山市、汝州市、漯河市2021-2022学年高二6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挽救日益衰败的农村现状,乡村复兴从口号变为社会实践运动。以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在各地创建县政建设试验区,率先进行乡村建设的试验。在试验区,乡建领导者加强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的建设,改革教材、完善学制、改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经济上,改良和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并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向农民发放贷款,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根据国民政府有关自治事务的规定,不少实验区开展调查户口、整顿税收、成立民团或警察局、组建自治团体等工作。乡村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总体上却出现了“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局面。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